中国核工业人:我愿以身许国

2019年04月26日 8:46 143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时政要闻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题:“我愿以身许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核工业人

新华社记者安娜、高敬

“我愿以身许国。”在北京房山区中国核工业科技馆的一张黑白老照片下,记录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50多年前这句掷地有声的回答。这6个字激励着一代代核工业人。

1956年,国家制定的一份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科学技术列为重点科研任务之一。

发展原子能科学,建设中国人自己的核工业,人才是关键。祖国的需要就是“集结号”。

1961年,刚刚从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回北京的王淦昌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投入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面对各项保密要求,已经年过半百的王淦昌只说了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

从此,他隐姓埋名,奔赴一线。就这样,这位名扬中外的实验物理专家从科技界悄然“消失”了17年,连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到底在干啥。

中国核工业科技馆的展墙上,有一张格外温煦的笑脸。他叫郭永怀,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

1968年冬,郭永怀在祖国西北的基地工作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研发线索。为了第一时间赶回北京汇报,他搭乘返京的夜航飞机,不料飞机在落地前失去了平衡……

人们赶到现场,在飞机残骸中找到郭永怀和警卫员已经烧得面目全非的遗体时,他们紧紧抱在一起,以这种方式将绝密技术资料护在胸前。资料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祖国再穷,是自己的;而且正因她贫穷落后,更需要我们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的钱三强、何泽慧夫妇这样表示。他们毅然放弃了在法国的优渥生活,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全身心投入原子能事业的开拓。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核物理学家彭桓武说。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中国核工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以身许国”者是一串长长的名单,从王淦昌到每一位老一辈核工业人,他们以自己的忠诚、奉献、生命,连起中国核事业的过去和未来。

“中国核工业能有今天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当时有一批全球顶尖的科学家满怀‘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坚持不懈投身于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万钢说。

“以身许国”成为中国核工业精神的火种;如同基因一样,在每一代核工业人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传承。

原子能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部助理工程师王东东来自安徽省怀宁县。他告诉记者,他的家乡出了一位伟大的前辈——邓稼先。他收藏了一本《邓稼先:温文尔雅的坚守》。“每当我想要懈怠的时候,会感到愧疚。”他说。

原子能院科技信息部工程师周云双2016年正式成为核工业大军的一员。“第一年来到原子能院,我觉得这就是一份工作。到了第二年,我觉得它是一份事业。现在,它将成为我一生的追求。”周云双说。

“以身许国”,不只是一句豪言。原子能院的年轻人对记者说,晚上到院里来走一走,每一个灯火通明的夜晚都会告诉你,中国核工业为什么会有今天的成就。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