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高企,锂电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业内人士谈锂电产业热点

2022年04月16日 10:23 496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截至2022年3月,仅仅一年半的时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突破50万元/吨,涨幅高达10倍。作为原材料的锂,价格高位运行,直接导致锂电正极材料企业采购成本上涨,间接传导到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并最终传导到了新能源汽车消费这一量大面广的民生领域。锂价格的快速上涨,引起了多方关注。

什么因素导致此轮锂价上涨?如何保障我国锂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循环畅通?国内锂资源保障能力如何?国内锂原料供应存在缺口,为何还出口氢氧化锂、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锂市场供需形势能否在短期内得到缓解?民营企业在境外锂资源开发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带着这些热点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段德炳,副秘书长兼稀有稀土部主任胡德勇,有色协会锂业分会副会长张江峰,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徐爱东。

什么因素导致此轮锂价大幅上涨

一段时间以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快速攀升且居高不下,如何看待此轮锂价上涨?徐爱东认为,国内锂价从2020年8月开始触底反弹,到2022年3月,涨幅超过10倍,从供需基本面来看,主要原因是,在供需两旺的情况下,供应增速远落后于需求增速而导致的供需错配。她说:“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幅为160%左右,动力电池产量和装机增速分别为163%和143%,国内四大正极材料的产量增速为97%,但我国锂盐供应量增幅只有60%左右。从数据可以看出,锂电产业链上游产量增速普遍低于中下游,此轮锂价格上涨主要因素是需求侧拉动。”

胡德勇表示,“双碳”目标下,全球主要国家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在政策的支持与驱动下,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速约110%,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约160%,2022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达到142%,预计全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占比有望在今年提前实现规划目标。除新能源汽车外,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我国《“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将有力地推动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2021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133%,中国的增速更高。从这个角度看,“双碳”目标下的政策驱动,加速了新能源产业发展,拉动了对上游锂资源的需求。

张江峰介绍,碳酸锂主要应用在锂电池领域,2021年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实现了超高速增长,锂电池产能产量及正极材料、电解质等关键材料产能产量迅猛扩张,产生了递进式需求放大效应,导致其对碳酸锂等锂盐的需求增速远大于锂盐产量增速。前两年,锂盐价格低迷,关键资源开发停滞不前,供给延迟,典型矿石生产碳酸锂产能释放周期为3—5年,卤水提锂产能释放周期为6—8年,因此,原料端不能立即解决由当前需求造成的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同时,部分正极材料企业没有与上下游签订中长期采购供应协议,原料只能在现货市场采购,而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预期致使部分下游企业在前两年锂盐价格低迷时,将原料库存降低到最低边际,当市场供应紧张、价格逐步上涨后,反过来为了确保供应安全,建立安全库存,出现了可以理解的“累库”现象。记者从锂业分会了解到,2021年,部分正极材料企业、新能源车企、电池厂竞相与锂盐厂签订锂盐现货采购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供需失衡。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运运力不畅,锂资源生产所必需的国外原料不能及时保障供应。

“事实上,此轮以电池级碳酸锂为代表的锂价快速上涨,除了市场供需的基本因素、各国鼓励新能源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因素、产业中下游环节强化‘累库’的心理预期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锂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段德炳强调,以锂辉石精矿原料为例,从2020年10月到2022年3月底,我国进口的锂辉石精矿市场价格从370美元/吨左右上涨到超过5000美元/吨,原料价格上涨幅度达到13倍左右,直接大幅抬高了以进口锂辉石为原料的锂盐生产成本。而我国锂盐产量中,使用进口锂辉石的比例高达60%,是目前的主流原料。因此,原料成本上扬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如何保障国内锂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循环、畅通

中国锂电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增长赛道,碳酸锂作为基础原材料,其价格高企势必会阻碍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循环畅通。对此,张江峰表示,经过企业家的艰苦努力与大浪淘沙的市场洗礼,我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销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上游原材料的消费需求,包括碳酸锂、氢氧化锂等基础锂盐及相关电池材料。“我国的锂盐、正极材料、锂电池早已融入全球锂电产业链供应链,不但要满足国内锂电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部分产品也要供应国际需求。”张江峰说,我国矿石提锂技术及装备全球领先,新建项目朝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生产线规模、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赢得了国内外用户的好评。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具有全球共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涵盖上游资源、中游材料、下游电池系统以及终端整车,未来还将成为全球合作的重要桥梁。”张江峰表示,电动汽车的核心是锂离子电池,从全球锂离子电池的供给格局来看,中国、日本、韩国居前三位,而欧洲和美国也在加速布局,这意味着未来竞争将更为激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将更为重要。

“从锂资源开发到锂的终端应用,是一条相互衔接的产业链条,牵涉面很广,最终在电动汽车这一量大面广的民生领域反映出来,其影响的辐射力很广,容易产生共鸣效应。”段德炳说,资源与原材料端是锂电产业链最基础的一环,锂原料端价格的快速上涨,固然改善了原料端企业的经营,增加了效益,提升了扩大投资与生产的能力和积极性。但从整个锂电产业链看,持续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断增加了锂电池材料、锂动力电池、锂电新能源汽车等中下游产业的制造成本,加之价格的市场传导机制不充分,势必影响到整个锂电产业链供应链内循环的畅通。段德炳表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有保持原材料市场价格的相对平稳,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合理利润,供需适配,才是保障锂电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与安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与应有之义。同时,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也会反过来伤及原材料行业自身,不仅可能刺激新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也使理性投资活动变得难以把控,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节奏受到干扰,未来市场预期更难把握,而且还将催生下游消费替代,抑制终端消费需求,也容易刺激投机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材料端行业企业市场形象。段德炳说,保障国内锂电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循环畅通,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就锂电产业原材料端而言,有色协会一直倡导原料端企业加强行业自律行为,树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大局观,共同努力抑制原料价格快速上涨,保持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倡导原料供应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自觉加强与中下游企业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与协同,尽可能建立稳定的长协供货,减少贸易商、代理商环节;倡导原料端企业克服困难加大境内外资源的开发与稳定供应,充分发挥现有冶炼加工能力增产保供;呼吁原料端企业自觉接受有关方面监管,不惜售、不囤积居奇、不炒作哄抬价格。

“做到上游原料端与中下游材料端、制品端、终端消费相互协同,无疑是畅通内循环的最有效途径。但就受众面与影响力而言,锂电产业的电池、汽车等中下游产业贴近民生,受众面广,影响力大,而锂电产业的资源端、原料加工端等中上游产业往往与普通消费者有一定距离,多数时间是‘藏在深闺人不识’。因此,两种截然不同背景的行业,由于新能源车的爆发式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因市场话语权与影响力的差异,要真正做到协同发展很不容易,二者需要时间相互碰撞、相互理解、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徐爱东介绍,锂行业上游企业也不希望锂盐价格短期内暴涨,高价格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也隐含了很多风险,比如大幅增加了财务成本,增加了矿产投资的难度。最近有企业反映,由于锂价快速上涨,企业流动资金非常吃紧,一般冶炼企业购买原料基本上是现款现货,但下游电池和车企采购材料时往往是支付承兑汇票,外加几个月的账期。遇到行情好时,账期短一些;遇到行情不好时,企业从发货到真正拿到货款往往需要八九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加剧了上游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另外,周期性行业在价格高位时决策投资扩产是非常困难的,往往项目投产时就是周期的低点。她表示:“作为有色金属产业咨询服务机构,未来,我们在做好有色金属市场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新兴市场、下游消费领域的研究和服务,促进上下游的交流和合作,为产业链的循环畅通提供润滑剂。”

我国锂资源保障能力如何

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保障是前提。当记者问到我国锂资源保障能力如何时,胡德勇表示,锂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上游锂资源的安全供应保障提出了客观要求。全球锂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美国地质勘探局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世界锂资源量约8900万吨(金属量,下同),锂储量为2200万吨,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中国、美国、玻利维亚等国。我国虽然锂资源相对丰富且矿种类型齐全,但也存在资源禀赋差、锂矿石含锂量低、盐湖镁锂比高、大型超大型锂资源项目少等问题,国内可经济开采利用的锂储量并不高。2020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显示,国内锂储量约234.5万吨(氧化锂,下同),多集中分布在青海、江西和四川等地。譬如,青海以盐湖锂资源为主,储量为151.8万吨,全国占比为64.7%;江西以锂云母资源为主,储量为36.9万吨,全国占比为15.7%;四川以锂辉石资源为主,储量为21.7万吨,全国占比为9.3%。

面对下游产业对锂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锂资源丰富的地区正在积极规划,加大锂资源开发力度,努力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2021年,国内自产锂原料已经达到约16万吨(碳酸锂当量),同比增长33%,预计2022年国内自产锂原料可以达到24万吨以上。随着国内锂资源的开发,尤其是盐湖提锂产能的释放,我国锂原料供应保障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张江峰表示,全球锂资源70%以上集中分布于南美普纳高原的锂三角和澳大利亚西部的矿山地区,全球锂资源的集中分布导致了寡头供应的格局,澳大利亚、智利和阿根廷供应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锂原料。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锂消费国,消费量占全球的2/3,尽管我国锂资源丰富,但供应能力较弱,生产成本高;虽然我国锂行业企业掌握了境外部分优质锂资源,但国际话语权较弱;我国锂原料供应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0世纪90年代,我国锂行业企业就开始利用国外锂辉石精矿生产碳酸锂等锂盐产品,2010年后,澳大利亚等国的锂辉石精矿基本都销售到我国。2012年,我国企业开始收购境外能够成熟开发锂资源的企业,近几年,又开始积极控股或参股境外锂资源,通过竞标收购、资产重组、租赁经营、项目互换等方式,采取贸易与开发并举的方针,加大对南美锂盐湖、非洲锂辉石矿的勘探开发活动,建立与资源所在国利益共享的对外资源开发机制,加快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形成一批境外矿产资源基地。”张江峰说,近年来,中国的锂电企业逐步崛起,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等均在国际舞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的锂电企业已经掌握了全球最大的锂矿石供应国澳大利亚、最优质的盐湖锂资源国智利和阿根廷等全球热点及优质资源区的部分权益。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热点地区优质锂资源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锂资源的供应保障问题。

锂、镍、钴等电池金属都是我国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有色金属品种,徐爱东说:“为了缓解我国钴资源供应紧缺的局面,我国企业从2003年就开始走进非洲,开发铜钴资源。镍火法冶炼项目自2010年就开始在印尼布局,湿法项目则是自2017年就开始在印尼布局。现在看到镍钴海外投资的结果,是20多年来中国企业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而我国锂产业大规模对外投资可以说才刚刚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还深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因此,整体项目推进速度可能比预期慢。而资源民族主义、极端环保主义、工会和社区问题等都会对海外资源开发项目造成影响、带来困难,使‘走出去’进行资源开发利用的企业背负了很大的压力。”

针对新能源矿产资源保障问题,当记者问到民企在“走出去”开发利用境外资源所发挥的作用时,段德炳表示,有色金属行业是“走出去”战略实践的先行者,而且取得了巨大成效,国企民企等各种市场主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新能源锂电产业发展历程并不长,但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由于国内资源禀赋关系,锂、钴、镍等新能源矿种国内优质资源匮乏,大量中资企业走向海外,加大境外资源的合作开发,在促进资源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我国资源的保障能力。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决策机制、快速的反应能力、灵敏的市场触角,在新能源矿种的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走在前列,为拓展我国紧缺新能源矿种的资源渠道,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当然,成绩的取得与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国内地勘单位、工程设计单位、设备制造单位、建设与服务单位等的全方位支持,更离不开背后强大的祖国。”他说。

国内锂原料供应存在缺口,为何还出口氢氧化锂、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

“2021年,我国出口氢氧化锂约7万吨,三元前躯体约14万吨,三元正极材料近7万吨。在国内原材料供应紧张、市场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下,我国锂原材料还保持了较大的出口量,对此,应辩证地、历史地看待。”段德炳说,虽然我国锂电产业链发展很快且时间不长,但在不长的发展历程中,锂原材料的生产供应也经历了波峰波谷的磨砺与考验。在波谷期,我国锂盐生产企业、材料生产企业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想方设法开辟国际市场,主动寻机融入国外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拓展了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了扭抱国际产业巨头的水平与国际市场影响力。这既是扩大开放的需要,也是稳外贸的手段,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不能片面地认为因部分产品出口,就影响了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甚至造成了国内市场价格的高企。”段德炳认为,我国锂盐生产企业、材料生产企业通过参与到全球主流供应链中,倒逼国内企业完善了管理体系,这不但提高了研发水平,还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张江峰说,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盐湖提锂技术的突破,锂电行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国外矿石提锂生产线逐渐关闭,使得我国矿石提锂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目前,随着锂在电池行业的成功应用,再一次让市场关注到了锂辉石提锂工艺的优势,国内锂盐企业再次获得“新生”,业内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并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尤其是我国发明的冷冻法制备氢氧化锂技术,是全球以冷冻法生产氢氧化锂的首份专利,更是为世界氢氧化锂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大大缩短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

张江峰指出,经过近20年的努力,国内盐湖提锂、锂云母提锂工艺不断优化,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向好,大部分工艺已可以直接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目前,锂辉石提锂工艺正在向智能化迈进,其产品质量赢得了国内外用户的好评,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等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张江峰进一步指出:“我国氢氧化锂、三元前躯体、正极材料等融入特斯拉、松下、LG、三星等新能源汽车及锂电巨头产业链供应链,非一日之功。以氢氧化锂为例,2016年以来,出口量一直约占国内氢氧化锂总产量的40%左右。在国内需求没有上来之前,有的企业就是按照国际动力电池大客户对产品的要求建立的生产线,并接受了严苛的产品认证认可。”他表示,保持适度的高附加值锂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锂产业国际竞争力。

徐爱东补充道:“在具体商务层面上,国际客户的回款周期较短,长单执行的信誉比较好,这也是国内电池材料产业链里头部企业或多或少都有部分产品出口的原因之一。”

胡德勇强调,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泛滥,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重大挑战。西方主要国家力主制造业回流,加强盟国之间的合作,意在构建完整封闭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方已制裁超过400家中国企业,意在阻挠中国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发展。在新能源领域,欧美等国又强调要打造新能源汽车闭环供应链,降低对亚太锂电池产能的依赖,“去中国化”意图明显。因此,为持续推动我国锂电产业发展,应对全球产业重构的挑战,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仍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锻长板补短板。目前,中国已经诞生了一批世界级锂电龙头企业,但仍要再接再厉,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持续扩大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胡德勇也指出,具体到操作层面,各企业要控制好内销与出口的比例,提前做好防范系统性风险。

缓解当前锂市场供需形势存在哪些难点

“2021年,全球约60%的锂盐都来自矿石提锂生产线。由于锂资源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加之全球暴发新冠肺炎疫情,预计2022年国内锂原料市场仍将处于供需紧平衡的状态。”张江峰说,从供应方面来看,自今年二季度开始,国内多数锂原料生产加工企业将逐渐恢复正常生产,2021年新建投产项目也将爬坡放量,供给会有所提升,预估2022年我国企业利用国内盐湖锂资源、锂云母、锂辉石以及回收的锂原料增量将在10万吨碳酸锂当量以上;国外方面,随着澳大利亚和南美洲“锂三角”的进一步放量,预计今年海外锂盐增量将达到15万吨以上。目前,国内外20多个锂资源项目正在扩建、建设中,新增的冶炼产能也近50万吨碳酸锂当量,随着这些项目的投产达产,将会大大缓解国内外锂盐供需紧张局面。

张江峰举例介绍,目前,江西、青海等资源丰富的省份都在加速对锂资源的开发。赣锋锂业澳大利亚合资方矿山准备加速锂精矿产能扩产速度,MinRes和雅保决定加速Wodgina锂辉石项目二期重启工作。同时,较高的锂价格也极大提高了废电池回收的积极性。随着锂资源开发新项目不断投产以及原有企业产能的不断扩大,2023年,非洲、澳大利亚以及南美洲的部分新建项目将逐渐放量,锂盐市场的供需紧张程度将得到有效缓解。2024年—2025年,随着国内锂资源开发程度及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加之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锂项目大规模投产后,锂盐市场供应紧张的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

张江峰同时提示,在上游努力保供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下游投资热情的问题。头部电池、材料企业依然是投资扩张的主力军,同时,终端还有造车新势力不断进入。公开资料显示,电池、汽车等下游扩能扩产的势头高于资源和原材料端,甚至有机构呼吁下游扩能冲动将出现产能过剩的担忧,考虑到上下游扩能扩产建设周期的较大差异,如果各环节配合协调不畅,很可能会出现现有平衡尚在建立中,新的不平衡又将产生的不利局面。

徐爱东表示,一些观点认为全球锂资源储量不少,中国的资源排名也较为靠前,但为什么高企的锂价没能刺激供应大批放量?综合近几年国内外资源项目开发案例来看,除了资源禀赋本身的差距外,工程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影响资源的快速放量。相比汽车和电池行业,上游采选冶环节更容易受到采矿权证、环评、能评乃至项目是否需要进入化工园区等多方面的制约,与汽车、电池、材料配套的锂电原料性产品,在有的地方往往被视同于“两高”项目对待,成为供应链短板的一个缩影。

“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全产业链关注的焦点,上下游产业融合也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胡德勇指出,2021年以来,多家电池和汽车企业入股上游资源项目,如宁德时代通过其控股公司投资入股洛阳钼业在刚果(金)的Kisanfu项目;亿纬锂能18亿元参与认购华友钴业华飞项目定增,并持有兴华锂盐项目49%的股份;大众汽车(中国)与华友钴业、青山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印尼和广西各开展电池正极材料供应链的全面合作,希望实现集团电池成本降低30%~50%的长期目标。胡德勇认为,通过上下游的紧密合作,融合发展,下游企业能够保证原料供应,上游企业也能保证产品的市场份额,共同分担价格涨落和供应链存在的风险,这也是保供稳价切实可行的途径。

“在当前市场价格高企与需求旺盛的催动下,各种投资看好锂资源端与原材料端,也抬高了资源门槛。”段德炳表示,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仍应特别重视投资风险,决不能企望锂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甚至一路走高。如果项目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一旦价格快速回落,高价投资必然受损,还可能造成新的产能过剩。而新产能的释放,反过来将会进一步拉低价格,从而有可能造成新的恶性循环。

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碳酸锂市场价格也在发生悄然变化,不到10天时间,电池级碳酸锂报价已经跌到44万元/吨左右的水平,这也警示了企业必须把风险防控摆在更突出的位置。记者采访结束之前,段德炳表示,锂电产业上中下游是不可分割的产业命运共同体,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各项政策举措与要求,上中下游行业企业要加强沟通协同,凝聚产业共识,努力形成价值命运共同体,共同做好保供稳价,为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