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装备制造业高地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03月06日 19:32 512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2022有色记者跑两会   作者: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

3月4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表示,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坚实根基,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的制造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行业为主到全行业覆盖、从进口产品到自主研发的发展过程,这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稳健的基础。此后,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大型成套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工程机械等优势细分领域逐渐步入发展成熟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开始将智能化手段融入其中,并且使得装备制造业进入从传统设备提供到多元智能化系统发展的战略转型阶段。

出席今年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俞章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科技创新已经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多个国家已推出振兴制造业的战略或计划。

1

自立才能自强,自强才能主导。刘明忠在“委员通道”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为世界制造业带来的贡献比重接近30%。我国工业的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科研创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像高铁、船舶、核电、水电、冶金、装备等方面,我国已实现世界领先。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技术上,我国从跟跑到领跑,已成为全球石化行业装备制造技术的领导者。”刘明忠在“委员通道”上说,“可以说,我国装备制造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印发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领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建立了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由装备制造企业投保,中央财政适当补贴投保企业保费,极大地提高了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一大批大型高端装备实现自主研制和进口替代,推动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实现长足进步和快速发展,基本上解决了关键重大技术装备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

2

“但是,由于装备本身价值高,且对用户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用户不敢用’的难题。”俞章法对记者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不畅,已经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对此,俞章法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围绕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继续支持国内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开发能够实现国产化替代的大型高端技术装备,支持企业申请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加大首台(套)奖励力度。在航空航天、深地深海等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构建有利于首台(套)示范应用的政策体系,支持优先采购国产首台(套)先进装备。同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在国家矿山、能源、冶金、建材等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骨干和表率作用,制订中央企业优先购买能够替代进口的国产化装备的支持政策,对于使用国产化首台(套)重大装备的用户企业,按照国产化比例在该企业增值税、设备折旧上给予适当减免税赋。

二是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深层次合作,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推广的积极性。倡导用户单位采用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进行采购,建立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加强重大装备国产化“一条龙”模式构建,促进国产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示范应用,力求实现多方共赢,为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1

刘明忠则在“委员通道”上表示,要以改革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组建更多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中心,切实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作为总部在东北的央企,我们要把自有的品牌技术管理优势与东北区位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助推东北地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升,以产业振兴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他说。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