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激活力 砥砺创新结硕果——记江铜刘亮劳模创新工作室

2021年10月20日 10:27 860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发布的《降低反应釜机械密封设备故障停机率》荣获有色行业QC发布特等奖,并被推荐评选国优;选定的6个创新攻关项目已完成4个,降本增效成果斐然;获授权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的8篇论文刊发在《硫酸工业》等国家级刊物上……

今年以来,依托革新培养制度、聚焦瓶颈攻关、厚植创新沃土,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刘亮劳模创新工作室,交出了一份亮丽的半年度成绩单。

创新培养模式

迸发团队新活力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人才成长的“练兵场”。自工作室成立以来,贵溪冶炼厂硫酸车间切实按照“将劳模工作室打造成人才培养孵化器”的要求,将人才培养置于工作室建设的重要地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员工成长成才活力,营造了浓郁的创新氛围。

工作室由全国技术能手、硫酸车间主任工程师刘亮领衔,18名团队成员来自车间各个专业领域的技术精英,其中有6名厂级或车间级首席工程师。“配备最强的技术力量,就是为了将创新工作室打造成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瓶颈攻关、技术创新基地。”车间原生产负责人吴锦龙说道。

工作室的“豪华”阵容配备,让青年员工向往不已。在以往“三一模式”(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团队、培育一批人才)基础上,今年以来,车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次实行“师带徒”双选制度,即由徒弟和师傅进行双向选择结对子,师傅制定详细培养计划,工作室全程跟踪考核。

此举规避了以往自上而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且配套了相应的培训和考核计划,大大调动了青年员工成长成才的积极性。通过层层考核、赢得厂首席技师青睐的万沣霈兴奋地说:“自己选择的就是最好的,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不辜负师傅的期望。”目前,工作室已有12对师徒签订协议。

师傅教得用心,徒弟学得卖力,成长格外快速。在2021年有色金属行业质量管理大会上,由万沣霈发布的《降低反应釜机械密封故障停机率》荣获特等奖,不仅是唯一一项在大会闭幕式上进行展示的QC典型案例,还被推荐评选为国优。

“在《离心泵冷却水循环复用》技术攻关项目中,我针对装置机械设计提出了关键性建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技术成果还申报了国家专利。”入厂才一年多的青年员工孙军很有成就感,创新的劲头更足了。

聚焦瓶颈攻坚

勇夺发展新业绩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解决技术难题的“攻坚站”。车间坚持聚焦生产瓶颈,汇聚众智齐心攻关,降低运行成本,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铜酸系统高效顺行,为江铜决战决胜“三年创新倍增”贡献力量。

硫酸车间年产量巨大,产品装载输送一直是个大问题。采用传统的人工手动装酸方式,既费时又费力。生产的瓶颈难题,就是工作室的攻关课题。工作室领衔人刘亮,主动接过这块硬骨头,决定在现有的汽车自动装酸装置技术基础上,研发一种适用于火车装酸的自动控制装置。

设想很美,实施不易。酸罐液位怎么智能监测?装酸鹤管怎么改进换型?进酸量怎么智能调节?在攻关过程中,问题重重,难题不断。对此,工作室成员各尽其能,揭榜应战。“液位监测和酸量调节我来想办法,电气和控制程序这块我熟。”青年技术骨干琚岳航接下了最艰巨的任务。“装酸鹤管我来想办法!”创新达人陈世杰也不甘落后。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工作室完成了首台火车自动装酸装置的设计与制造,并将装酸偏差率控制在1%,完美实现了攻关目标。

前期,离心机出现了多次刮渣故障报警,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导致原液槽液位持续偏高。在现场跟踪排查问题时,受铲斗前端安装的锯齿状刀片启发,陈士杰灵光一闪:“如果在离心机刮刀刀刃前端,也像铲斗一样多加装一个刀片,刮刀的寿命和刮渣效果会不会更好呢?”说干就干,陈世杰为离心机专门设计了一把新式的双刃刮刀。投入使用后,离心机再也没出现刮渣故障报警,为全厂废酸废水处理的平稳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目前,工作室承担的6项攻关课题已完成4项,还有2项攻关课题正在稳步推进中。《二氧化硫尾排浓度自动控制调节》《转炉停送风自动化操作》等创新攻关项目成果相继投入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电单耗,优化了环保指标,提升了制酸工序自动化程度,将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落到了实处。

厚植创新沃土

喜获科研新硕果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车间通过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树立创新导向,拓宽交流渠道,开阔研发视野,厚植了科研创新成果喷薄而出的沃土。

“车间对创新的奖励力度非常大,车间级和工段级奖励项目多达19项,全员创星考核方案还会对参与和获得科研创新创效成果的员工给予相应加分。”车间原党支部负责人陈勇才一语道出了创新氛围浓郁的秘诀。

在车间7月份的全员创星考核中,由于4项专利成果通过国家认定,晏歆、江红卫获得30分加分,陈士杰获得60分加分。

“在新的考核机制下,车间员工学技术、学本领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如今,单位开展的各种专题讲座、技术培训,几乎场场爆满。”对于这种转变,刘亮深有感触。

科研能力提升没有捷径,科研素养提升亦非一朝一夕。在树立创新导向的同时,车间也非常重视拓宽技术交流渠道,既有单位内部的技术交流,也有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形式多样,交流频繁。仅上半年,工作室参加硫酸行业技术交流会4次,开展科普讲座25次,深入研讨技术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的碰撞往往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曾经的技术难题换个角度看大不相同。”得益于技术交流,钟瑞晨协助完成了制酸系统酸冷却器在线检修改造,并在国家级杂志《硫酸工业》发表了论文。

以前工作室很多成员苦恼,有想法写不出专利,有成果写不出论文,创新工作不能高效转化为成果。针对这一问题,车间不仅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厂部开展的省部级科技成果培育及申报经验交流会,而且专门安排厂首席工程师江红卫开班授课、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在工作室例会上,成员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共同修改,不断提高材料撰写质量和总结提炼水平。

“话就在嘴边,硬是写不出来,以往茂盛的头发都给愁得所剩无几。”获益良多的技术骨干胡庆保,摸着头发稀疏的脑袋,幽默地说道:“以后再也不用为写论文发愁了。”

截至今年上半年,工作室成员已在《硫酸工业》《铜业工程》等科技期刊上发表了8篇高水平论文,还有5篇已完成样稿校对,将于近期刊发;已累计申报专利17项,今年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项,其中1项为发明专利。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胜,惟创新者强。站在新的起点,刘亮劳模创新工作室将绩效以创新为使命,在传统技艺传承、新兴技术攻关、工艺难题破解上当好“生力军”,为江铜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创新动能。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