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高新区刮起稀土产业“创新风暴”

2021年03月01日 14:12 534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作者:

“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形象的比喻,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今年,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高度重视稀土产业战略前沿技术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特色,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主体,有效发挥人才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勾勒出科技创新不断为高质量发展增能提速的广阔图景。

借力“外脑” 加速核心技术攻关

数据显示,30%~50%的建筑能耗,都是通过玻璃流失。若将添加了稀土的玻璃涂层直接涂在玻璃表面,能够在3小时内快速降温,可调节温度7℃~15℃,节能25%~40%。包头稀土研究院研发的EASYTO·1098断热稀土玻璃涂层,在玻璃表面形成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直接切断“能耗窗口”。该技术下线成品各项指标优于国外产品,填补了国内断热玻璃涂层材料的空白,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我们开发成功了10余种稀土纳米断热浆料产业化制备技术,涂层在断热效果、便捷度及稳定性等方面均领先于目前市场上的玻璃贴膜、low-E玻璃及中空玻璃等同类产品。”包头稀土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鲁飞说。

在稀土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创新的影子随处可以感知。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团队攻克了镁粉和氢气在高温高压环境中易燃烧、爆炸以及金属固体材料氢化不完全、氢化时间长、能耗大等一系列难题,开发出氢化镁可控水解产氢技术,可为1000W内的燃料电池供氢,水解度达到99%以上,用水量接近理论反应所需量。该产品可有效解决太阳能光伏以及风力发电面临的稳定性差、有电难送、有风难发的窘境,进而合理调配再生能源生产储备,提高能源利用率。

天和磁材采用重金属扩散工艺和少重稀土工艺,减少40%重稀土使用量的同时,有效提高磁体矫顽力,天和磁材电动汽车用稀土永磁产品与多家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

稀土高新区发挥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包头稀土研究院、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科研力量,加强院企间的产学研合作,提速磁材应用项目的开发,力争成熟一个就地转化一个;提升智能制造项目配套能力,加大对后加工先进设备、智能化生产设备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广智能化生产模式。推出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用科技创新赋能,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形成。

积蓄“动能” 促进产业创新融合

走进内蒙古中天宏远再制造股份公司全产业链稀土特种合金钢生产线,宽大的车间内,陆续产出的稀土合金钢球随着传送带攀爬、下落。这是目前国内全自动生产钢球的第5条生产线,具备年产10万吨、从前端熔炼到终端棒料的轧制再到产出钢球的全链条生产能力。

“我们与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稀土特种合金钢及稀土新材料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为稀土特种合金钢产业化项目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目前,我们正通过对稀土特种合金钢的研发,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努力开发出可以与国外一争高下的新产品,改变关键领域工业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进口配件国产化。”公司副总经理刘康平说。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先后建立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稀土硫化物及稀土光源院士工作站等3个稀土院士工作站,推动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项目在包头就地转化。目前,稀土研究院PVC热稳定剂和钕铁硼辐射磁环等5个项目,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的稀土着色剂和稀土永磁伺服电机等13个项目,上海交大的稀土钛合金等11个项目在稀土高新区实施建设。

充分发挥稀土资源优势,将稀土产业与冶金、化工等多个产业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添加稀土,大幅度提高各领域装备材料性能,形成高性能、多品种的新型材料,进一步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延长稀土产业链。

目前,稀土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稀土企业23家,占总量的29%;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稀土企业36家,占总量的73.5%;企业研发中心中,稀土企业研发中心38家,占总量的48.7%;院士专家工作站中,稀土方面院士工作站4个,占总量的57.1%;重点实验室中,稀土方面重点实验室4个,占总量的57.1%。

如今,稀土高新区这座崛起的科技新城,正积蓄蓬勃的科技力量,推动稀土产业“创新风暴”强势掀起。

责任编辑:张雪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