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的人生

——记洛钼集团矿山公司高级工程师、地测科科长张超

2021年01月11日 14:34 201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12年来,洛阳钼业集团矿山公司(中国区)采矿高级工程师、地测科科长张超,凭着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迅速成长为一名采矿技术专家和优秀管理人才。

2008年7月,这位初出茅庐而多才多艺、青春年少却不失俊朗儒雅的小伙子从山东理工大学矿物资源工程专业毕业,来到矿山公司,一干就是12年。

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张超经常虚心向师傅请教,结合工作实际,阅读和学习专业书籍刊物,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将采矿、地质和测量等相关专业融汇贯通,短短5年内实现了从一名青涩学子到采矿专家的“蝶变”。

针对原矿品位降低、地层岩性复杂及矿化分级多变等客观条件,张超与团队提出建立矿石性质及化学组分数据库,调整入矿岩性配比,分析选厂选矿比、回收率、处理量等数据变化,进而研究其对磨矿浓细度、药剂添加方案及选矿回收率影响的课题。通过对矿区内各种岩性样品全元素分析,对易选矿石、难选矿石组份的各异性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了三维实体模型、块体模型,分别对有益、有害元素和化合物进行估值,形成相关赋存储量的三维模型,为生产和配矿工作提供指导,为选厂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浮选工艺参数提供了支持。

作为一名采矿高级工程师,张超深知随着国家对矿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开采工艺、技术装备、安全管理等方面要求的越来越严格,以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带动传统矿业转型和升级,打造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矿山,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矿山行业的必由之路。从2016年以来,他跟随公司研发团队积极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河南跃薪科技公司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合作,从项目规划到软件开发,从数据计算到设备调试,期间挥洒了满腔的热情和无悔的青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参与实施的“三道庄露天矿智能化装备及其关键技术的研发”项目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今年以来,他和课题组成员克服疫情的影响,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对原有智能采矿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利用5G网络的超高速率、超低时延的特性,彻底解决了矿山特殊复杂环境信号传输的技术瓶颈。9个5G通讯基站实现矿区网络全覆盖,有效解决原有控制系统时延较大的问题,无人采矿作业的精准度、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高,极大提高了矿区的生产效率,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升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二代智能驾驶纯电动矿用运输车研发力度,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不断满足复杂供矿条件下的高效运行。目前,15辆智能驾驶纯电动矿用运输车已实现24小时多个装载点、多路径编队运行,实现一号破碎站全站运输无人化,运输能力达到450万吨/年,无人矿山建设达到了本质安全、高效低耗、科学配矿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再度研发全新智能调度系统,对车辆智能派单、车铲作业效率优化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开发。系统以配矿计划为依据,根据设备的装、运、卸实时状态实施智能调度,既保证配矿品位均衡,又大幅减少车辆排队等待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

连年来,随着作业台阶的逐渐下降,边坡成为重大危险源。为消除事故隐患,在边坡治理中,他按照监测、勘察、设计、施工、再监测的流程进行系统规划,将三维激光扫描、微地震、RTK等技术引用到边坡实时监测中,结合边坡工程地质条件、施工设备、施工季节和矿山安全生产等条件,有针对性地选用截排水、削坡减载、抗滑桩、预应力锚索、锚杆、格构梁、挡土墙、注浆等一种或多种措施综合整治,努力将边坡灾害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

在人才培养方面,张超有目的地将培养人员放到工程项目、技改、研发及重大工作团队中进行锻炼,培养其合作、协调、管理及专业技能,并指定师傅,担负传、教、帮、带指导责任,使其尽快独立工作;依据专业及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在不影响现有工作的前提下,安排其担负其他职责,了解其他业务运作情况,掌握工作要领、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

新时代要有新的精神面貌,新使命需要新的奋斗姿态。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机遇,张超必将充分发挥精湛的业务技能,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把过去的成绩划作新的起跑线,为企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责任编辑:杨净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