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劳模殷江华:做好井下“高铁”时代的扳道工

2020年12月01日 13:35 650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江西省劳动模范殷江华,曾当过兵。经过部队锤炼的他,原本以为任何岗位工作都不在话下。2006年,他退去戎装、穿上工装,以奋斗为支点,扎根巷道深处,挥洒火热的青春、满腔的热情。然而,初到江铜集团武山铜矿上岗,下井的第一天便打起退堂鼓。他没有想到,井下工作强度如此之大。

“退伍军人,不能轻易认怂。”半年后,殷江华逐渐适应了井下工作。挖水沟、开电机车、耙矿、装矿……每一项工作,他都认真对待,干在前,想在前。很快地,他成为武铜“运矿通”。随着井下采矿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矿装备也在不断更新。新工艺、新流程、新设备的采用,也会出现新问题。在此过程中,殷江华始终保持着不彻底解决誓不罢休的劲头。

临危担当 

运矿工段承担着武铜的井下出矿和废石分运任务,在流程上是井下矿山的“咽喉”。 2013年10月底,武山铜矿主溜井垮穿,井下生产陷入瘫痪,“咽喉”被牢牢扼住。当时,井筒松石滚落,卸载硐室摇摇欲坠,人员进入井筒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任务。关键时刻,殷江华站了出来:“我去,保证安全,完成任务!”他为制定主溜井快速处理决策方案提供了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主溜井整固是一项耗时近1年的大工程。整固期间,武铜生产不停,出矿模式就要做出巨大调整。殷江华凭借丰富的井下作业经验,改变设备运行方式,出矿生产短时间内从瘫痪状态逐步恢复正常,完成176万吨出矿量,为矿山度过危机创下奇迹。

殷江华的同事们有这样一种感觉:一旦有危机,有殷江华在,就有了主心骨。

今年春节过后,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当时到岗的一线员工有20人,只够平时一个班的作业人员规模。复工复产谈何容易?

“这是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殷江华沉着应对,梳理在岗员工的工种,优化人员组织,将原来的三班作业调整为两班作业,自己带班。

同事徐勋军介绍说:“当时没人出矿,殷江华就去开电机车;没人值班,他就上岗顶班……从大年初一到生产常态化,他就没有歇过班。”

创新创效 

“身处一线,我们的创新重点就是降本增效的工作比别人先一步。”这是殷江华的创新观,也是他的工作写照。

废石混运,是降低矿石品位的原因之一,直接影响技经指标。一直以来,矿石废石分运是武铜运矿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保证原矿品位就是保证矿山效益。”为了严格矿石、废石转运工作,殷江华认真监控,提高废石分运单价,实施废石分运单、计量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从而降低影响贫化损失率的人为因素,每年分运废石20多万吨。

殷江华主导的10余项技术改造,消除了安全生产中的设备隐患,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他通过考核方式调整和出矿设备革新,实现工段运矿能力从3000吨/日到6000吨/日的飞跃。

蛇皮袋是井下充填物资,殷江华工段的蛇皮袋却满是油污。原来,为防止员工将蛇皮袋带回私用,工段在新蛇皮袋上淋满柴油。“别看事小,这个办法1个月可以节约四五千元。”

现在,殷江华工段的小创新层出不穷,创新创效渗透到工段每项工作之中,工段的运矿单位成本由原来的2.4元/吨降低到1.08元/吨,每年为企业创造效益700多万元。

守护安全 

武铜二期技改后,井下运输犹如跨入“高铁”时代。

井下牵引电压为550V,架空线无处不在;矿车容量从原来的2立方米增加到3立方米;电机车负载从原来的6吨增加到10吨;电机车车速直接提高了20%……然而,井下巷道、轨道不可能如同地面高铁线路一样拉平抢直。井下“高铁”,安全隐患也在增加。针对井下新的作业环境,殷江华先后进行了新型扳道器、车皮防撞、电耙钢丝防反弹等10多项技术改造,提升了安全系数。

与此同时,殷江华想方设法,让安全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工段通过“岗前十分钟”“日见面单制”“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以及“安全十想歌”“运矿歌”“每日一题”等,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氛围。无论是地面上的办公室还是井下值班室,随处可见员工全家福照片墙、全家福工作牌、家人安全寄语。殷江华还组织人员开发手机在线答题小程序,将员工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风险源、中段作业指导书、手指口述等安全管理制度纳入其中,进行安全答题。

殷江华在武铜井下矿山已经工作14年。一年365天,他有350天坚守在岗位上;一年365天,他上班来得最早,下班回得最晚。他说:“武铜井下已经进入‘高铁’时代,我的职责是做好井下铁路运输的扳道工,用心守护着它不错道、不掉道,这是我最大的追求。”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