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铜集团:砥砺报国之志 勇争世界一流

2020年11月10日 11:2 1291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肩负着振兴民族铜工业的重任,以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国铜企,与国家风雨同路,与时代同频共振,在接续奋斗的历程中,凝聚成共同的气质和不变的情怀。

2011年,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阴极铜年产能突破100万吨,成为全球首座单厂年产能过百万吨的铜冶炼厂。


历史长河,滔滔奔涌,浪花淘尽之中,铜,在从未断流的中华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沧桑中走来,灿烂的中华铜也曾一度低迷,“极为薄弱”被用于形容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的铜等有色金属工业基础。

“为了振兴中国铜工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江西红土地上,一声响亮的吼声,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铜工业的新篇章。

肩负着振兴民族铜工业的重任,以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国铜企,与国家风雨同路,与时代同频共振,在接续奋斗的历程中,凝聚成共同的气质和不变的情怀。

坚若磐石——在艰苦奋斗中锻造矿山血性 

初秋的花朵随风摇曳,站在江铜集团德兴铜矿水龙山的山头眺望,满目都是沁人心脾的绿色。不远处,刀削剑劈般的崖壁静默不语,见证了这座矿山超越一甲子的峥嵘岁月。

60多年前,数千建设者响应祖国号召,怀揣梦想,扎根怀玉深山,萌发出铜业报国的初心、振兴中国铜工业的梦想。

从东北过来参加建设的王福臣,成为德兴铜矿第一代拓荒者。那时没有现代化的运输装吊设备,常常要靠肩挑手扛。作为德兴铜矿水龙山突击队队长,王福臣总是把最苦、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在他的带领下,突击队创造了日产2万吨的高产纪录。

“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道什么才是苦。”王福臣说,芦茅为顶,泥竹当墙,他们都不以为苦,在他们心中,振兴国家就是最重要的抱负。

当时,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只要国家需要,豁出命来干。”烈日下,王福臣经常钻进电铲底下维修,天天都是一身汗水一身油污。每一次修理出来,整个人就像从油里捞出来一样,身边工友们都开玩笑地说:“大庆有个‘王铁人’,德铜有个‘王油人’!”

流血流汗,王福臣咬紧牙关,从未叫过苦,但却也流过一回泪。德兴铜矿安装第一台电铲设备时,电铲重达125吨,其中最重的部件有40多吨。设备运不上山,任务完不成,王福臣急得直掉泪。

最后采用最原始的方法,垫枕木,大绳拉,肩磨破,手磨破,脸上身上结满盐霜,前后3个月的时间,才把设备“扛”上山。

如今,德兴铜矿年产铜金属近16万吨,占全国铜金属的十分之一,成为江铜集团的主干矿山。

攀升的产量,变换的岁月,不变的是矿山汉子们的血性气概。在德兴铜矿展厅,有一组珍贵的照片惹人驻足,照片里,全国劳模王福臣年轻的身影,定格在“水龙山突击队”鲜红的旗帜旁。

“只要国家需要,豁出命来干”这句铮铮誓言,穿过半个世纪的风雨,依然响彻激荡。这份精神像根系一样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后来人的血脉中,铸就成矿山血性。

随着矿山绿色生态发展,如今的水龙山已经种满绿植,成为一片花海,运用生态修复的最新技术,曾经剥离裸露的山头涅槃成一座生态公园……德兴铜矿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绿色矿山”。

水龙山曾经写下的光荣与梦想依然激荡人心,而在这片土地上,以“绿色”为主题的故事正在延续。

胸怀家国——在赓续传承中引领铜冶炼发展 

在离贵溪市20公里外的塘湾镇,有一座不起眼的老旧祠堂,这里曾经拥有一个满载希望的名称:塘湾炮校。为人所不知的是,这里曾播种一颗中国铜工业希望的种子。

1978年,国家作出大规模建设江西铜基地(即江铜前身)的决定,建设我国第一个闪速炼铜工厂——贵溪冶炼厂。在那个一穷二白的阶段,贵溪冶炼厂全套工厂设备依靠国外引进,哪怕是一颗小螺丝钉。

为了把国外技术吃透,江西铜基地从铜基地技校、应届大中专生以及全国各地抽调的技术骨干中,挑选了210名青年,在远离县城20多公里的塘湾公社一座破旧老祠堂内,办起了学校。

之所以称之为“炮校”,是因为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中国现代化铜冶炼的事业,将要在这里一炮打响!

“那会儿浑身都是使不完的劲。”今年83岁高龄的宋声成,与铜冶炼打交道数十载,他回忆说,当时最怕停电,为了不耽误学习,每个人都随身带根蜡烛。

身为工厂技术人员,同时又是“炮校”老师的宋声成,时常往返于工厂和这座小祠堂之间,小背囊里满满都是写着外文的技术书。

就在这个破旧祠堂里,200余名年轻人不分白天黑夜,夜以继日吸纳外来技术,将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广阔的世界前沿铜冶炼技术中,追赶着世界一流的步伐。

1985年12月31日,贵冶闪速炼铜系统顺利贯通,产出第一炉铜水,成为中国铜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一举缩短中国铜工业与世界铜工业40年的差距。

走过41年时间,江铜闯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造-输出”的技术升级路,多项技术指标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在为国内多家大型冶炼厂使用闪速熔炼工艺的建设、试生产保驾护航的同时,冶炼技术服务还输出到俄罗斯、泰国、伊朗等。

若干年之后,宋声成的孙子宋卓异,入职贵溪冶炼厂编组站,成为贵冶智能化工厂建设的一颗“螺丝钉”。

在宋卓异工作的地方,一趟满载着铜精矿的专用列车,在铁路线“无人区”上行驶,计划智能编排、信号自动开放……2016年,国家工信部将贵溪冶炼厂列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成为全国铜冶炼行业唯一一家智能工厂试点示范企业。新时期,传统行业领域的铜冶炼再出发,驶入智能化轨道。

前承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后启中国铜工业走向世界的变革和创新,“宋卓异们”接过从上一代人手中传来的火炬,燃放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剑指未来——在新时代征程中向世界一流进发 

大凉山,牦牛坪,海拔2720米,这里是中国第二大轻稀土资源基地。高海拔,低氧气,艰苦的环境,不少“追梦者”到了这里都打起“退堂鼓”。

2019年7月,江铜研究院博士耿志强被选为江铜重点培养的挂职干部,开启了他与这段神秘土地的不解之缘。

牦牛坪矿山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一年当中干湿分明,春旱尤其严重。异常的环境,也带来了生产系统流程上的“异常”,达产达标工作一度陷入困局。

“虽然很清苦,但乐在其中。”攻读矿物加工专业14年的耿志强,心里默默下了决心,要让一身所学发挥用处。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与攻关团队一同对新选厂所有关键工艺控制点进行了一次全面会诊,理出19项改进措施。此后,重点对过滤、干燥等瓶颈环节进行梳理,打通了选厂整体工艺流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稀土公司新选厂稳定达产,产品质量满足市场要求,关键技经指标同比大幅度提升。

稀土,被称为“万能之土”,更是应用于高新技术产品和尖端国防科技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赣州,对稀土工业的创新发展提出要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总书记的话语,耿志强牢牢记在心里,他以“稀土强国志,产业欲争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一生志向和稀土产业的创新发展捆在了一起。

稀土产业,同样也是江铜正在打造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九大产业领域的一块重要拼图。不久前,江铜与国内顶尖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深入贯通,全力推动中国稀土产品的高端化、高值化转型升级和产业延伸。

“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手中,江铜坚持人才、创新‘双轮’驱动,大力推进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江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郑高清说。

如今,江铜瞄准铜采选冶、高端铜加工、黄金、稀土、铅锌(钨)、新材料、金融、装备制造、贸易等九大产业体系,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心之所向,情之所系。今年8月,挂职一年期满的耿志强,回到南昌的江铜研究院,继续投入科研工作,他时常会回想起大凉山的莽莽群山,心中产生一种不断攀登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王福臣愿意豁出命来干的热烈血性;

这种力量,是宋声成祖孙三代未曾改变的家国情怀;

这种力量,化为江铜人身上精气神,贯穿于江铜发展的昨天和今天,也将为中国铜工业的明天增加光彩。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成立41年来,江铜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紧密相连,一代又一代的江铜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铜业报国的拳拳之心。

岗位虽有不同,人生各有际遇,但那一分情愫却何其相似,为了国与家,为了铜工业,哪怕是最平凡的岗位,也赋予了更深沉饱满的精神内涵,书写下那个时代最动人的故事。

“十四五”大幕即将拉开,中国铜工业正向着世界一流进发。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