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印记中的“国企之根”

——江钨集团铁山垅钨业有限公司的红色足迹

2020年11月09日 10:48 902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在江西省赣州市的于都县,有一个烙着红色印记的国企——江西铁山垅钨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山垅钨业”)。这家如今隶属于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钨集团”)的钨矿,曾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茫茫白雾环绕青山,白墙黑瓦点缀在山腰之间。当记者走进这座矿山时,难以想象这里曾坐落着“共和国第一国企”。走上前去,入眼处碑牌上的“中华钨矿公司旧址”八个大字宁静质朴,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珍贵的历史……

回望1931年,时任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带领着一支红军队伍,在这里建立了中华钨矿公司。

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管理到治理……中华钨矿公司的奋斗足迹,在国企的创建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岁月的长河虽已慢慢流去,红色的印记却深深留在这里。这是国企“根”和“魂”的溯源地,是中国国企发展一路走来的足迹源头,也是一代代国企人初心使命的印证……

从无到有

——开创红色国企之路

走进铁山垅矿区,强烈感受到江钨集团“钨业报国”的理想信念,正是以中华钨矿公司的红色文化为根基,通过厚植“产业强国”使命情怀,挺起了国企的脊梁。

时间穿越到上世纪20年代的铁山垅钨矿,那里是这样的景象:“窿内巷道狭窄,工人匍匐而行,侧卧而挖,毫无安全装置,落石、倒溜口、坍塌事故时常发生。山霸的腰包里,填满了苦难民工的血泪和钱。”当年挖砂时代的见证者,对此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当时国民党蒋介石的军事“围剿”加经济封锁,使中央苏区的财政经费愈发吃紧,“经济上无出路”成为对革命发展的致命一击。中华苏维埃政权和红军队伍仅靠打土豪、分田地根本不足以维系革命事业发展。毛泽民收到了红三军团某部送来的一封信、一块黑石头和一本小册子,他迅速扫了一眼小册子封面,看见仅有的一个字——“钨”。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扭转了未来苏区的经济局面……

1929年1月,毛泽东转战赣南。沿途见大山中矿井星罗棋布、钨砂晶莹闪亮,他踌躇满志:“若得赣南钨矿资源,何愁给养没有着落?何愁革命不能成功?”

“钨砂是值钱的金子,我们应当用力发展生产,以其出口来加紧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毛泽民这样说。

赣南钨矿资源丰富,铁山垅钨矿是民国时期江西乃至中国有名的“五大钨矿”之一,此时已开山8年。1931年4月,红军组织了1000多人,成立了5个中队,进驻铁山垅,成立了“公营铁山垅钨矿”。

随后,毛泽民建议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在铁山垅钨矿区成立“中华钨矿公司”。1932年2月12日,经中央政府批复,“中华钨矿公司”在“公营铁山垅钨矿”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时任国家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兼任公司总经理。批示下来,仅用了2天的时间。

中华钨矿公司的初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前有地主山霸尚未肃清,后有国民党“土围子”打家劫舍。毛泽民一边组织红军铲平“土围子”,一边发动群众搞生产。

守住这一条红色经济的“根”,毛泽民坚定而智慧。

中华钨矿公司的成立,谱写了红色政权建设过程中国企发展的新篇章。

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的第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中央苏区第一家重工业企业、中央苏区第一家营利性企业,共和国的国有企业经济从这里起步。

从点到面

——初步构建国企雏形

自1932年来到铁山垅后,毛泽民就把支撑红色政权的经济命脉扎在了这里。为了让走在一条“新道路”上的中华钨矿公司迅速发展,他不断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发展经验。

——在队伍建设上,一改无序散漫的工作状态,建立健全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管理体制。1933年,公司已建立了7个科室(部门)和5个中队,机关、公营、集体、苦力运输工会、护矿队、供给部、工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其中,机关下设财务科、生产事物科、总务科、组织科4个细分部门,专业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在管理体制上,矿区领导班子的选调机制更加完善,实行“三结合”模式,即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每个生产中队的中队长、指导员、分队长由共产党员、红军干部担任;工人长则由成份好、有技术、思想进步、工作积极的人担任。各岗位工人各展所长,合作攻关,充分调动工人们的积极性,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凝心聚力保生产。“当时,分工很细化的,一个小组大概有10个人左右,有具体的岗位职责。挖砂的挖砂,挑担的挑担,洗砂的就负责淘洗,工资也会随着岗位和技术难度来区分。”今年70多岁的老矿工华典春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在经营模式上,扩大再生产,既抓公营经济,又组织生产合作社。通过动员矿工参加红军、寻找新矿点,增加作业面、提高工资待遇、劳动竞赛、开展技术革新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矿山发展稳步向前。规模横跨于都、会昌、泰和3个县,包括2个公营矿山、5个生产合作社和1个洗砂厂,矿山工人共有3500多人。

——在营销贸易上,拓宽钨砂销售渠道,通过水路运输,销往广东、福建等地,换回了大量的战略物资。从1931年到1934年的4年时间里,中华钨矿公司共生产钨砂7550吨,按照当时600大洋/吨计算,共为中华苏维埃政府创造了453万块银元,占当时苏区财政收入的70%。中华钨矿公司维持了苏区政府的运转和10万红军的生存,为粉碎经济封锁,支援红军长征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铁山垅也由“山沟里”的矿山,变成了共和国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第一国企”,铁山垅挥舞的铁镐凿开了中国革命的灿烂曙光。

从管理到治理

——系统探寻国企发展

从“管理”到“治理”,中华钨矿公司的创新之举不胜枚举。理念一新天地宽,制度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企的各项建设奠定了基石。

以人为本,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设立节假日,真心实意地为工人谋福利,解决工人的生活问题。“工人们都有家庭,每工作半个月,工人们会休息一天或者一天半。”参与过矿山工作的老矿工刘善辉欣慰地说道。由此可见,固定节假日的做法,在早期的实践中也有效激励了工人们的工作热情,提升了矿区的核心竞争力,并延续至今。

中华钨矿公司的建设和生产,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范例。工人们发自内心信赖中国共产党,这正是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也是“共和国第一国企”的“魂”。

注重教育,开办工人夜校,提升工人专业素质,拓宽工人知识面,提高工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工人们彻底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第一堂课,毛泽民在黑板上写下了“中国共产党”“工人好”这几个大字。

“我伯父说,工人的‘工’意义大的很,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代表工人阶级,不管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我们工人都是顶天立地的好汉!”华典春回忆。

发展医疗,创办红军医院,改善矿区的医疗条件,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在红军医院旧址,刘善辉这样描述当年矿区的生活场景:“当时矿工和红军战士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环境极其恶劣。扎个茅草为屋顶,找几个树墩子,上面搭几片毛竹就是床。房子有多宽,床就有多长,夏天热,冬天冷。”

环境的艰苦远远不止这些。铁山垅钨业有限公司党群部主任华峰向记者介绍,“铁山垅是当时有名的‘摆子(疟疾)窝’。铁山垅的花蚊子,比拇指还大,脚又长。很多群众为了‘躲摆子’,无奈只能跳进水里,不少人就是这样被活活‘斗’死的。”为此,医院还专门设立了重症病患住院部。红军医院不仅为矿工免费看病,还给当地群众看病治病,大大地提高了工人和当地群众的健康水平。

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铁山垅的工人们依旧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不屈不挠。因为他们深知,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而这个时候,“我们”远远比“我”重要得多……

党建引领,干部带头,干群融洽。干部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密切干群关系,切实和工人打成一片、心手相连。干部带着工人干,活动围着生产转,真正做到了生产、效率两不误,效益、管理双提高。公司党支部始终在企业生产经营、改革管理中发挥统一领导作用,党员、干部、红军战士充分体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风貌,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当时艰苦条件下,公司建立消费合作社。工人可将钨砂折价作为股金入股,消费合作社经营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统一由公司供给部解决。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工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有效激励了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为加强民主管理,推进依法治企,公司成立苦力工会委员会,成员全部由矿工组成。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工会委员长,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是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企业工会组织,也为后来的国企民主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一个个挑战,铁山垅钨矿谋篇布局,开拓创新,矿山建设迎来全面协调、充分发展的新生机。矿山生生不息的发展,是老一辈国企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新一代国企人继承创新、奋勇拼搏的结果。1950年~2018年,铁山垅钨矿累计生产钨精矿近10万吨。矿山走过了从手工作业到半机械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的历程,主产品“铁山”牌黑钨精矿一级品率达100%,特级品率达96%,连续3次荣获国家最高质量奖——银质奖。

这些,只是铁山垅的一个缩影。它所带来的“国企经验”和“国企精神”一直在潜移默化影响并传承着……

从接力到传承

——启航国企发展新征程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国企精神历久弥新。99年后的铁山垅,山川风物依旧淳朴,见证和诉说着国企人的永恒初心。

一句话,两个人,87年的时光交错……“吃饱吃吗?吃好了吗?”这是毛泽民和铁山垅钨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周金明最常同工人们讲的话。

87年前,毛泽民经常不打招呼便去矿区跟工人们一同吃饭,考虑到作业体力消耗大,生怕工人们吃不饱;87年后,周金明依旧如此。他轻描淡写的一句“我已经习惯了”,让看似远去的历史,瞬间凝固在这细微之处,不经意间扑面而来,令人感慨万千。

据说有一个词,可以用来形容铁山垅的领导班子——“玻璃瓶子里的人”。周金明解释为,随时都能看见,并随时接受监督的人。“40多年来,铁山垅的制度、做法、习惯都没有任何问题。这些我最清楚,铁山垅经得住考验!”刘善辉斩钉截铁地说。

国企的“根”是铁山垅这条红色经济命脉,国企的“魂”是铁山垅一代又一代接力与传承的初心和使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敢拼敢干的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完美的诠释了中华钨矿公司对现代企业的红色影响。

江西钨业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少兵表示,江钨文化起源于百年红色历史,植根于产业发展进程。江钨人正在用“钨业报国”的信念和忠诚铸就她的厚重,以“产业强国”的创新和奋进诠释她的坚毅。

这家如今隶属江钨集团的百年钨矿,也在用自己的红色力量推动江钨集团“钨业报国,产业强国”的理念不断前行。通过专题学习、参观教育、组建红色钨魂合唱团等形式,用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姿、洋溢在脸上的笑容,把红色传统教育和新时代江钨理念文化结合起来,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党的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铁山垅钨矿公司计划建设红色教育示范基地,让“国企之根”延续更深,让“国企之魂”弥漫更久。在新的起点上,讲好红色国企故事,传递好中华钨矿公司的红色能量,唤起国企的初心使命,竭尽所能营造红色国企文化大氛围。

这就是薪火相传,初心不变。

99年,铁山垅人与祖国同行,江钨人跟党奋进。

99年来,一代代从中华钨矿公司走来的江钨人胸怀大局、兢兢业业,不计报酬、一心为国,为推动共和国红色经济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为推进和巩固红色政权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企制度进行了奋力拼搏。

是他们,延续红色国企基因。

是他们,传承时代国企精神。

是他们,接过了红色国企的接力棒……

责任编辑:张雪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