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昆仑彰显有色担当
——新疆有色集团大红柳滩稀有金属矿勘查项目组勘查工作纪实
2020年10月26日 11:13 527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涂艳霞 李永
150多天里,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喀喇昆仑高原上,是他们用毅力与坚强,测绘填图、开钻取样;在常年狂风肆虐、寒冷干燥的陡峭山崖上,是他们与风雪共舞,用脚步认真丈量;在四季不分、紫外线辐射极强的恶劣环境中,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在有限的工期内,确保了项目建设进度不减,施工节奏不慢,推动了新疆有色集团南疆资源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和丰硕成果。他们,就是大红柳滩稀有金属勘查项目组全体成员。
一
大红柳滩稀有金属勘查项目驻地平均海拔4200米,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出发,近500公里的路程大部分为“之”字形的盘山公路,蜿蜒崎岖,陡峭险峻,需翻越4个达坂,其中,最高海拔达到4969米,最险的达坂被称为“猴子都爬不过去的达坂”。遇到结冰的道路,车辆都会失控滑移,脚下就是随车抖动的万丈悬崖,让人不禁捏一把汗。
5月的喀喇昆仑高原上,寒风刺骨,滴水成冰。5月16日,昆仑蓝钻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昆仑蓝钻公司”)与有色地勘局地研院共25名项目组成员进驻项目驻地,开展为期5个月的勘查工作。
“初上高原的我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来之前,大家都做好了应对的充足准备,而且地质人常年在野外跋山涉水,身体素质也比较过硬,但还是比预想的要难熬。既然来了,我们也有信心把工作干好,保证完成任务。”大红柳滩项目总负责、有色地勘局地研院李永介绍说。
二
距离5月20日的项目首钻开工仪式,仅有3天的准备时间,刻不容缓,大家坚定“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信念,一鼓作气登上了5200米的项目施工区,修路、放孔、建塔……
施工区天气变化莫测,上午晴空万里,骄阳似火,下午风雪交加,寒冷缺氧,对人的体力和意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工作时大家都不敢说话,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人头痛难忍、呼吸困难,一说话就会头疼,甚至呕吐,每个人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手头的工作。经过3天紧锣密鼓的准备,首钻仪式如期进行。
期间,90后的王崇宇因严重的高原反应,进驻项目工区不到一周就暴瘦10多公斤,因担心他的身体出状况,项目总负责李永多次劝他返回低海拔地区。在休整了4天后,王崇宇主动请缨,再次返回山上工作。“在高海拔地区工作,考验身体素质,更考验人的毅力。我希望和我的团队一起战斗,我有信心战胜高原反应,第二次上山几天后竟然真的没感觉了。”王崇宇回忆起二上高原的经历时高兴地说。
随后的勘查工作全方位有序推进着,吃不下、睡不着的不适状况持续了一周左右才开始逐渐褪去,而项目组成员每人至少瘦了4公斤。随之而来的,还有诸多困难:昼夜温差达到20多度,项目组居住的活动板房,半夜常有狂风肆虐、冰雪光顾,太阳一落山就得生起煤炉取暖;气候干燥,早晨起来鼻腔内常有积血;气压太低,水只能烧到60多度,做饭必须用高压锅才能熟。
三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高寒、缺氧、冻土、疫情,各种问题和困难纷至沓来,面对这些前进道路上的“拦路石”,项目组成员一往无前,不畏艰难,白天上山勘探测绘,晚上回驻地记录填图,每一项工作都认真排进度、列计划。
高寒、高海拔地区钻探没有好的经验可借鉴,大家就不断摸索,遇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商讨解决办法,为后期勘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方法。
在举步维艰的高海拔地区,除了身体的各种不适,设备运转的动力仅能达到65%,再加上冻土层,钻探难度可想而知。但这一切却丝毫没有浇灭项目组成员对于工作的热情,大家实行“两班倒”,遇到冻土层,就通过“加温水、缓推进”的方式,一米一米向下钻探。
项目工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地质结构复杂,在大红柳滩南区勘查钻探过程中,常出现卡钻、钻杆断裂在地下的情况。项目组提前备好各种配件、发电机、钻机等,从厂家一次性拉运到项目工区,一旦出现设备损坏,第一时间进行更换,不仅节约了成本,还保证了整个项目进度稳步快速推进。
疫情期间,项目组成员坚守各自岗位,一边加大与政府部门的协调力度,有序组织6名技术人员坚守海拔4900米~5700米的项目施工区,保障钻探、编录、取样工作不断档。另一部分人则驻守海拔4200米的项目驻地,做好后勤保障,千方百计保证急需原料和设备物资供应,优先保证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正常运转。7月15日至9月1日,项目组完成大红柳滩509道班西矿区钻探工作量5611米,占全年工作量的70.13%。
昆仑蓝钻公司董事长肖飞介绍说:“我们在喀喇昆仑山5000多米的地方完成了10000多米的勘探成果,在全国来说,这么高海拔的勘探是首开先例。一方面,我们培养了一批善于团结协作、甘于奉献担当的技术新人,为今后高原、高海拔地区探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丰硕的探矿成果坚定了新疆有色向南发展的信心,为接下来的矿产资源开发开了个好头。”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