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共产党员不改初心 一百年壮丽人生践行使命——纪念革命女英雄、原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王若君

2020年10月17日 11:13 1066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10月12日,原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今“中国恩菲”)副院长、老红军王若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王若君同志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也是饱经风霜的一生。她于学生时代在心里埋下红色火种,1935年底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后,毅然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她,在炮火连天中积极参加抗日爱国宣传教育活动,辗转于冀中区党委、华北联大、晋察冀北方分局等单位,踊跃举办工人夜校,宣讲抗日救国道理,团结妇女组织共同支援抗日斗争;在沦陷后的北平,她以小学教员等多种身份做掩护开展地下工作,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先后将53名进步青年输送到抗日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她在祖国的召唤下,奔赴多地支援建设,先后任职于重工业部钢铁局、本溪市委工业部、太原市委组织部、太原晋生纺织厂、山西省文化局、山西省妇联等单位;1978年12月,她调任原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并在这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忘我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离休后,王若君仍心系国家、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大量好的建议和意见,并为家乡捐资办学。这位有82年党龄的革命英雄,用其一生的坚守,兑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信念与情怀。

蜕变:从大家闺秀到爱国学生

1918年3月13日,王若君出生在河北省易县东娄山村的一个大户人家。根据王若君本人回忆,“娄山王家是当地大户,在北京有钱庄,在保定也有当铺。”由于王家是靠老祖宗创业起家,因此一代代保持着重教育、树家风的传统。王若君的父亲毕业于朝阳大学法律系,其他叔叔也大都读过大学,她本人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中学时期便来到北京,就读于温泉女中,随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法大学附属高中部。中法大学是一所深受现代文明熏陶的私立大学,老师大都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更加重要的是,中法大学在北平虽没有太大知名度,但却有革命的火种,大学部、中学部有不少中国共产党党员或思想进步的师生。于是,这里就成为王若君红色火苗的启蒙地。

接受了革命思想熏陶的王若君逐渐与旧传统格格不入。虽然王家有不可纳妾、不准使用丫头、不分家、要世代同堂等家训,但封建礼教骨子里的落后本质让这些优良的家风一点点被丢弃。看到那些腐朽的生活方式,王若君深恶痛绝,她与旧传统的矛盾也愈发激烈。在她高中时期(1934-1937年),国内局势剧烈动荡,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发起“华北自治”“冀东自治”等行动,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国难当头,北京及全国的爱国学生纷纷罢课,发起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要求国民党政府团结全国人民,积极抗日。

终于,王若君找到了实现爱国理想,打破旧社会枷锁的机会。七十多年后,王若君回忆起这段历史,依然深情感慨:“看到别的学校都有人参加,我们也踊跃投入到运动中。我和姐姐王潜跟着几个扛着大旗的高年级生走上大街,本想跟在他们后面走,结果不知怎地跑到他们前面去了……快到长安街时碰到警察,一队一队的,穿一身黑衣服,手里拿着小棒子,没看见拿枪。这时队伍走得有些不规矩了,有些人胆小怕挨打,也就不跟着跑了。我还是想尽量跟着大队伍走,可还没到西单,警察越来越多,追着游行队伍,我看了看周围,本校同学一个也找不见了,就剩了我一个人。”

“一二·九”运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王若君和同学们响应党的“学生要同工农相结合,到农村去”的号召,深入农村,与中国人数占比最多的群体打成一片。在这里,她才真正了解到广大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而这,给年轻的王若君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也让她的思想迅速走向成熟。从农村回来后,她与同学们建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始参加有组织、有计划的爱国运动。这个出身大家闺秀的年轻学生,正式投入到她将为之奋斗终身的革命事业中。

中坚:把青年力量输送到前线去

1941年秋,抗战形势发展到相持阶段,党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准备将工作延伸到敌占区,发展有爱国思想的进步青年,保护革命力量。这些任务,需要有经验丰富和胆略过人的党员干部执行。

1941年12月的一天,晋察冀分局组织部副部长刘仁找到已经成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宣传骨干的王若君谈话,要求她前往北平,在中青年学生中开展地下工作。

“组织上想派你去北平工作,你看有什么问题和意见可以提出来。”刘仁问她。

“我和联大的陈瑯环已订婚,别的没什么考虑。”王若君答道。

听到这个回复,刘仁严肃地说:“咱们党内从来没有订婚一说,你自己考虑一下去不去。”

王若君心情十分复杂。陈瑯环是晋察冀军工部的政委,二人因革命结缘,在战火之中走到一起,他们既是爱人,也是同志,在革命事业与平时生活中惺惺相惜,渐渐生情。王若君知道,这个任务非常危险,万一有所不测,她与陈瑯环就很难再见了。然而,她更加清楚,这项光荣的任务对党的意义重大,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得到这个机会,在党需要自己的关键时刻退缩,会让她内疚终生。

“我想瑯环一定会支持我的。”王若君坚决地接受了这项任务。

与爱人分别前,王若君写了首诗:

“我像一把宝剑插到敌人心脏。”

“不是在凯旋门前拥抱我的爱人,就是做中国的热纳达尔克(Janedrk,法国民族女英雄)。”

1942年2月8日,王若君回到北平。这次的工作与以往不同,她要远离根据地,单枪匹马地闯进敌人的心脏,独自处理各种情况,并且还无法随时联系到党组织。虽然感到孤独,但面对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和奴役的故乡,王若君内心充满了悲愤的力量,她看着冷冷清清的大街上日本帝国主义军队横冲直闯,商铺门口挂着太阳旗,以及苦不堪言的中国同胞,心中暗下决心,哪怕牺牲自己,也要在这里打开局面。

离开根据地前,组织希望她考入北平的大学,开展中青年学生的工作。但是王若君回到北平的家中,才发现由于失去了经济来源,刚过四十的母亲已经憔悴苍老,卧床不起,弟弟和妹妹长得细高,身上却没有一丝多余的肉。看到这些,王若君不禁潸然泪下。

靠家里支持考大学的计划已经泡汤,王若君只能找到小学教员的工作,一边教课养家,一边寻找机会。作为代课老师,王若君痛心地看着孩子们天天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有一次,她冒着风险给六年级学生讲了东北三省被日寇侵占后,老百姓过着悲惨的亡国奴生活,一张张小脸安静地听着,有的还掉下眼泪。第二天,有个流泪的孩子把他小时候的照片送给了王若君:“王老师,我永远忘不了您。”这件事发生之后,王若君并未被监视或威胁,这让她对敌占区的人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是爱国的、有骨气的,并且是团结的。王若君在敌占区工作的信心更增强了。

由于是在小学代课,接触的都是年龄幼小的学生,王若君很难以他们为工作对象。可是,回到北平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工作怎么开展呢?她不停地思索,找突破口,她突然想到了王氏家族在北平就有很多进步青年。于是,她决定从自己的家族开始工作。

王若君开始频繁串门,先后接触到王岫、王羽、王敏等家族里喜欢读进步书籍的青年,通过她们认识到杜璇、史会、贺磊、赵小军、梁瑜、方亭、艾山、李青、高英等人,并先后把他们送到根据地。通过梁瑜,王若君接触到了后来成为晋察冀地区党的骨干力量、建国后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的甘英,并将其成功发展。在此基础上,王若君一鼓作气,联系到了拥有百余名爱国进步青年的“海燕社”。到1942年底,王若君的工作局面已经完全打开了,她凭借一己之力,陆续为党输送了53名年轻有为的进步青年。

而此时,又一个难题摆在王若君面前——如何把进步青年送到根据地去。去往根据地的途中有大量日伪军出没,靠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行的。她回到老家东娄山村,在母亲高淑英、叔叔王霁青和村干部的帮助下,以探亲等名义,将这些进步青年顺利转运至根据地。就这样,一条秘密交通线开通了,一批又一批怀着热血与理想的青年,在王若君的帮助下,投入到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当中。此外,王若君还受组织重托,将《斯大林194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讲话》等秘密宣传材料带到北平,在敌占区播撒革命的火种。

坚守:在新的事业中无私奉献

1949年以后,虽然中国人民迎来了解放与独立,但建设国家的任务才刚刚开始,这是一场更加漫长的战斗。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王若君并未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迅速适应新角色,投入新的事业中。此后30年,她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奔波于祖国各地,先后在北京、辽宁、山西等地工作。1978年12月,随着冶金部的一纸调令,已经60岁的王若君再次回到了北京,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

有色院是王若君一生的落脚点。当她来到这里,很多干部都是她革命时期的同事或学校同学。时任院长长虹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时任党委书记江风和总工程师张富民都是老革命,时任副总工程师的孙卓和陈达则是王若君在中法大学的学弟。由于诸多原因,王若君在有色院初期的工作面临重重困难,但身为一名久经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她无怨无悔,以极高的政治觉悟和大局意识,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刚来不熟悉,我也不去想太多,只顾埋头干我的。”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过硬的政治本色,王若君最终赢得了有色院同事们的尊重和认可。别人干不了或者没干好的工作,王若君总能顺利解决。改革开放之初,有色院计划建设一批房子,需要与当地政府部门深入协商诸多事务。在沟通的过程中,王若君充分发挥自己在革命时期积累的经验和人脉等优势,为单位办了不少实事,保证了这批房子的相关材料顺利获批。同时,宣传干部出身的她,还承担了有色院的人事和宣传工作,并多次深入金川、德兴等项目一线,带领大家出色完成了多项艰巨的任务。

1983年底,随着中央决定改变干部终身制,王若君正式离休。然而,年逾花甲的王若君却不甘心,她认为“几十年都在干革命,直到死,不会休息,总感觉自己还有能力未发挥出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秉持一腔报国热情,身体已经离休的王若君思想却没有离休,她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心系有色院的发展。国家政策和有色院的大事,她都了然于胸。她还拿出自己一生的积蓄,为家乡捐资办学,希望能尽可能发挥余热,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王若君的一生都在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中度过。她饱经风霜,久经考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和角色参与到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的征程中,并立下汗马功劳。繁忙的工作之余,她用言传身教,告诫身边人要牢记延安精神,保持、继承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理想人格。她是世纪老人,也是革命英雄,值得后辈铭记和学习。恩菲人将义无反顾地把王若君同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去,以骨子里的信念忠诚,为国家的发展、行业的进步不懈努力,不负美好时代、不负祖国重托。

王若君同志的革命意志和奋斗精神永存!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