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时代 礼赞科技工作者

2020年05月27日 14:44 745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张一敏 教授,现任武汉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复杂难处理钒页岩矿物资源分离制造和铁钒二次资源利用技术与工程化研究,在其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

他创立“自催化-高效解离-双循环氧化”绿色提钒技术。被列为全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建“钒页岩沸腾氧化转价一步法短流程提钒技术”,已在我国原生型钒页岩企业实现全覆盖,被列入我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获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首创二次铁资源在线循环新技术,解决了国内外长期不能攻克的氧化球团“热爆裂”和冷压球团“瞬时粉化”难题,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张一敏先后共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7项,获2018年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获美国、南非和中国授权发明专利75件,独着或主编着作8部,发表论文257篇。

王华 博士,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大理大学校长,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主任。

他长期从事冶金炉窑热过程强化与节能领域研究。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8项,发表SCI/EI论文262篇,出版专着和教材8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三)、二等奖1项(排名一)、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1项(均排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科技一等奖2项(排名一和二)及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一)。研发了冶金炉窑强化供热系列技术,构建了闪速炉-顶吹炉-自热炉三炉系联动的高氧化镁复杂镍资源火法冶炼新工艺及冶金炉体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

赵中伟 教授/长江学者,现就职于中南大学,长期致力于战略稀有金属冶金的理论和新工艺研究。近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No.1)、中国专利金奖1项(No.1),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

他发明的硫磷混酸协同常压清洁钨冶炼新技术,不仅回收利用了伴生有价元素,且废水近零排放、浸出渣实现资源化利用;处理很低品位精矿,选冶综合回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生产成本降低1/3,厦门钨业依托新技术建有国际最大万吨级生产线,福建金鑫钨业年产8000吨酸法生产线即将投产,另外,中国五矿郴州万吨生产线已完成可研即将建设,该技术曾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6年中国专利金奖,2018年列入《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是《中国钨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节能减排推广技术;他带领团队创造性地将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用于盐湖提锂,发明的电化学脱嵌法盐湖提锂新技术,实现了盐湖卤水中锂的绿色高效提取,为占我国锂资源80%的盐湖锂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2017年技术实现成果转让(转让经费1.048亿元),2019年香山科学会议将技术列入颠覆性技术目录。

王成行 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青委会委员、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贵金属选矿研究室副主任。

一直针对低品位难处理稀贵金属矿综合回收系统难题, 围绕共伴生矿资源化、高效化和绿色化利用的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绿色高效分选技术创新研究,扎根深山一线开展应用,产业化效益显着;突破解决了极低品位钨锡多金属共伴生矿高效综合回收技术难题,盘活了储量巨大的该类呆矿资源;开发了难处理金银共伴生矿化学解离的分类精准选别技术,开辟该类资源综合利用新途径;研发了低品位原生铂钯矿高效综合回收技术,为铂族金属矿的利用提供解决方案;发明了碱性岩型稀土矿资源绿色分选技术,实现共伴生组分的综合回收。申请发明专利35件,授权23件;发表论文45篇;获成果评价8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甘永刚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任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紫金矿冶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黑龙江多宝山铜业公司副总经理,现任塞尔维亚瑞基塔公司副总经理。

作为紫金集团选矿学科带头人,先后承担了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专项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1项、省和市重点科技项目11项,以及一批公司重点项目,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将资源优势转变为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使我国大量的难处理矿产资源得到应用;为主完成的6个科技成果应用年新增产值4.12亿元、新增利税2.75亿元,很好地支撑福建省千亿元金铜产业发展。成果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发表论文15篇。个人也荣获全国黄金行业科技标兵、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者奖、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福建省运盛科技奖、福建省紫金创新奖、龙岩市科技创新人才等荣誉。

左昌虎  博士,高级工程师,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铅锌矿矿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地质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涉及矿山找矿,矿山项目和生产管理,以及矿山地质研究工作。负责湖南省常宁市水口山铅锌多金属矿接替资源勘查,在水口山铅锌矿鸭公塘矿段发现1个中型铜铁矿床,矿石量近5000万吨。负责康家湾矿深部勘查及生产探矿,探获矿石量铅锌矿石量近300万吨;为康家湾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水口山铅锌矿老鸦巢、地表金及生产探矿获铅锌矿矿石量10万吨,金矿石量50万吨,为百年老矿水口山铅锌矿产能从5万吨/年提升至10万吨/年做出了积极努力;主持矿山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获得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科技论文奖一等奖、优秀奖,湖南有色先进个人,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年度科技模范、科技进步奖、优秀共产中共党员等荣誉。

石常亮 博士,广东省工业分析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科研团队带头人。现从事材料的无损评估、力学性能、疲劳损伤、失效分析等方面的检测与技术研究。

他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7篇、EI 4篇、ISTP 5篇,申请专利4件,获科技成果奖励5项,承担科研项目3项,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2项。具有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审查员资格、实验室评审内审员资格、超声检测UT 3级资格、涡流检测ET 3级资格、磁粉检测MT 2级资格及渗透检测PT 2级资格。现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系统无损检测技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常务理事。

龙坚战 博士,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株硬集团大制品合金事业部研发部长,主要从事新型粘结相的研究及硬质合金轧辊新材料开发。2019年入选湖南省“中青年学者培养计划”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他专业负责完成了国家973课题一项、主持完成了包括省市联合基金、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株硬集团公司课题等5项课题研究内容,均顺利通过验收。在这些项目的支持下,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了WC-Co-Ni-Al新型硬质合金,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五矿集团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了36篇论文(其中11篇SCI论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8项(其中第一发明人12项)。

龙秀甲 高级工程师,现任福建紫金矿冶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质量总监。目前从事地质、矿山和冶炼行业的分析测试相关技术等工作。

他参加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十余项;获授权第一专利人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1篇。承担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开发建设项目”,参加过“闽西铜矿资源及产品测试平台建设”项目。主持参加过Geostats、SGS、AHK和Inspectorate等组织的多项国际能力验证项目和实验室间比对。曾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标准优秀奖”“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二、三等奖”“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三等奖”“有色金属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紫金集团第五次科技大会管理成果奖二等奖”“紫金集团第五次科技大会科技创新奖三等奖”,获评紫金矿业集团“优秀员工”1次、“三等功”4次。

田林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共伴生有色金属资源加压湿法冶金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二届杰出青年工程师,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云南省科技专家,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负责云南省重点研发项目课题3项;承担企业委托重大研发项目3项,转化3项,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超亿元。近年来,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二等奖1项及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件,申请发明专利12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

冉继龙 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铝瑞闽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副经理。

他在铝合金加工专业技术领域辛勤耕耘,拥有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同时负责起草铝合金行业标准1项。参与多项国标和行标的起草,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进工作者”,在铝合金加工领域不断开拓创新,获得“2014年福州市职工技术创新先进个人”,获得2018年首届中铝质量奖质量标兵奖、2018年中铝集团第二届最美中铝人;负责《5N高纯铝靶材开发》项目,获得第二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优胜奖;参与《3104H19易拉罐罐体用铝合金带材》项目,获得2017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参与《高档阳极氧化用铝带材的研发》项目,获得2018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另外还获得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

仝一喆 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咨询工程师、一级建造师。任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冶金事业部副部长、湖南省铅锌清洁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重有色冶金工程设计、咨询、研发、项目管理工作。

他主持或为主完成30余项有色冶金工程的设计、咨询与研究。设计完成国内首座大极板锌电积及自动剥锌生产线,极大推动锌电积生产自动化、设备大型化;组织完成多个铅锌清洁冶炼科研项目,主持硫化铜精矿加压浸出铜冶炼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完成国家标准1部,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协会优秀设计、咨询一等奖6项,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曾获“中铝公司工程技术板块优秀员工”等荣誉。

冯宗玉 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任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精细化工事业部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稀有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稀土冶金与应用材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稀土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专家库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议专家;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建设项目评估专家等。

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带领团队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个人获得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奖、首届中国稀土学会青年科学家、北京市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相关论文发表在Green Chem., Hydrometallurgy, J. Rare Earth等 5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40余篇;合作出版专着2部;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PCT 8项,授权30余项);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及特邀报告10余次。先后获得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中国有色金属科技论文奖一等奖2项。

李日升 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专业分析化学,一直从事国产分析仪器研发及应用分析方法研究工作。

他先后参与完成科研项目14项,主持陕西省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科研项目1项,西安市科研项目1项;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撰写企业标准2项;获国家专利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项;有3项科研成果成功实现成果转化;获科学技术奖励14项,其中省部级3项;省部级荣誉称号3次:2015年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6年 “十二五”全国黄金行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18年 “西安之星”(科技领域)。

李锡武 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就职于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现任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

他主要从事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用高性能变形铝合金成分优化设计与组织性能协同调控技术的开发工作。先后主持该研究领域国家自然基金、大飞机材料专项、军品配套、重点研发计划等(子)项目/课题8项,骨干参与国家级项目/课题20余项。取得近10项鉴定成果,并通过“产-研-用”合作将多项研究成果转化至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系列产品的新材料研制和批量生产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获授权国内外专利42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90余篇,参与编制/修订国家标准3项。曾荣获“第二届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者奖”等荣誉称号。

李福俊 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高级人才、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十百千”科技人才千层次科技骨干。

他长期从事企业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600kA电解槽用铝电解多功能机组”的开发与研制等研制开发工作;获得省市各类科技成果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获国家专利27项;组织起草行业标准2项。

他曾主持国内重大科研项目8项,完成并应用到产品设计中的技术创新、技术改进、技术完善项目130余项,开发新产品10项;他带领科的研团队研发的“自动巡航轻量型铝电解多功能机组”为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其核心专利技术34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

陈丽芳  高级工程师,工作以来一直在中铝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锻造厂,现任模压工艺主管工程师。

她参与了国家航天、航空、国防建设、民用等“高、精、尖”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参与完成了“特大型燃气轮机涡轮盘锻件研制”“大型飞机用锻件、模锻件研制”等国家重点项目的材料研制任务,完成了国家急需产品的开发及攻关项目近1000项;同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先后荣获了重庆五一劳动奖章、重庆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一届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者奖、全国最美青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先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林卫星 高级工程师,现任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智能矿山事业部副总经理,主要从事金属矿山安全、高效、智能采矿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

先后主持和承担了60多项科研项目,相关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2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发表科技论文18篇;先后获评第三届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五矿集团创新青年团队、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先进工作者、长沙矿山研究院劳动模范;为了突破大规模充填采矿的技术瓶颈,解决特大型矿床大产能、低成本开采的技术难题,开发了大结构集中强化充填采矿技术;针对国内空区环境下的矿柱资源存在开采难度大、安全隐患大、资源损失严重等重大难题,开发了群空区条件下高危矿体分区协同强化开采技术;针对国内复杂难采金属矿床所占比重大,严重制约金属矿山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发了袋装充填采矿等技术。

黄行凯 博士,现就职于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业务方向为固体矿产勘查和成矿预测研究,现任生态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研究中心秘书长,担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院机关党支部书记。

他先后在新疆东天山、南疆,及内蒙古大兴安岭等地区从事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及成矿预测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过10余项省部级地质调查、科研及市场项目,组建了一支稳定的科研调查一体化的工作团队,培养研究生6人,博士后1人。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获得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国资委2016年“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所在支部多次评为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及北京院“优秀党支部”。

曹珂菲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公司级专家,现就职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冶金化工事业部主任工程师兼工业炉室主任。

她承担了近300个工程项目的设计研发工作,涉及包括镍、铜、钴、铅、锌、镍铁、钒钛等重金属,金、银等贵金属以及部分稀有金属的冶炼过程中所采用的有色金属炉窑;工作范围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等不同阶段的工程咨询、设计和管理工作。拥有专利16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各类技术奖励18项,曾获得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葛鹏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钛合金的研发工作,曾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钛合金研究所副所长,西部钛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现任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西部材料联合技术中心主任。

他任职期间先后负责及参加国家军品配套、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陕西省科技计划、总装预研等项目10余项,负责新产品开发横向课题2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制定企业标准8项。2012年,“新型超高强度钛合金研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2013年,“钛合金制备加工及组织性能控制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八);2009年,“高强高塑钛合金研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九);2013年,“钛合金创新团队研制”获西安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二)。

董晓辉 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铝山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处理剂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山东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联盟理事长。

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中铝山东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山东省、淄博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他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山东省、淄博市和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本人获得授权4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受理专利1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1项,其中“高品质精细氧化铝绿色高效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获得2018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9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还获得山东省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淄博市职工优秀合理化建议一等奖。

魏燕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她工作期间先后承担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企业的横向技术开发50余项,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技术攻关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撰写专着《贵金属新材料》1部,申请发明专利10项,3项授权,制定企业标准2项,国军标立项3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7年),二等奖1项(2010年);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2011年);2009年所在团队入选“云南省稀贵金属低维新材料创新团队”,2018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奖,2019年评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科研成果及科研能力获得了同行的认可。

责任编辑:杨净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