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本报记者疫区日记(1~5)
2020年02月06日 15:8 1128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曹祥汉
日记一 1月26日
庚子鼠年 可能会成为我毕生最“难忘”的年
庚子鼠年已经过去两天,天气依旧阴雨连绵,肃杀而清冷,少了很多节日的气氛。疫情的阴影越来越大,躲在乡村里,感觉不再是世外桃源。
除夕夜,听了一整晚的鞭炮声,一直无法入睡。不是因为鞭炮声太过吵闹,而是因为一百多公里外,有一群人在面临生死的考验。半夜爬起来,念了好几遍《鹧鸪天》:
庚子初开一病侵,
人间百态可沉吟。
若言此患权因口,
何不长忧莫染禽。
风怯怯,雨淋淋,
满屏翻遍泪沾襟。
今吾茹素发私愿,
愿化菩提十万心。
大年初一,村里就发出通知,尽量不要外出,不拜年,不聚会。从武汉回家的人员要去村委会登记,随时通报身体状况。据说,下午的时候,镇里一个村子发现了病例,村委会把出村的两个干道路口封堵了,禁止车辆往来,各家各户开始闭门锁户,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了。
朋友圈里各种消息满天飞,对武汉的声援,对疫情的担忧,对各种急需物质的呼吁……总想做点什么,在一些群里寻找购买口罩和莲花清瘟的渠道,都表示爱莫能助,非常无奈。
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公告,宣布即日起,全国暂停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终于有人管野生动物交易,虽然是暂时,也总算有点安慰。
单位领导来电话,社区打来电话,询问去向和状况,一是关切,二是担忧。各地都在封路,禁止湖北人武汉人进入,武汉人,湖北人,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可怕的人,不知道是该欣慰,还是苦笑。
湖北之外的地区,都在过着自己的新年,看着春晚,刷着热搜,武汉却在发出一封又一封的求援信!被疫情笼罩下的土地是冷冰冰的。这个年,可能会成为我毕生最“难忘”的年。
日记二 1月27日
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春暖花开的日子总是会来到
年初三了,一早醒来,一连多天的阴雨终于停了,天空有了放晴的迹象。这个春节过得异常艰难,时间似乎无限延长,几天的时间,感觉过了半个世纪。乡村的封闭继续进行,早上村委会的宣传车在村里来回宣讲,号召大家少出门,不聚会。亲戚朋友都取消了拜年,和往年相比,家里显得异常的寂静和冷清。
湖北大王镇下街村昨晚发现一个疑似病例,派出所迅速发出公告,包括患者姓名、身份证号、使用的交通工具、去过哪些地方,以及患者接触过的人员姓名等等信息,处理得相当到位,值得点赞。我们的政府只要认真起来,执行能力和处置能力都是杠杠的。
邻近的大箕铺镇,有群众在棋牌娱乐室聚集带彩玩牌,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劝阻不力,被免职处理,赢得一片叫好声。大众的防疫意识已经苏醒,没有人再麻痹大意。再大的艰难,只要引起政府和广大民众的足够重视,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
各类社交媒体不停有人在声讨湖北和武汉政府相关领导。诚然,武汉官方此前的淡漠、隐瞒甚至放纵,是导致现状如此恶劣的主要原因之一。
究竟谁的过失,究竟谁在不作为,我相信,疫情过去以后中央一定会严肃处理,不会姑息。
但是,在社交媒体里无限放大这些负面情绪,与对未知疾病的恐惧交汇一起,除了进一步引起民众的恐慌,除了进一步让人们无所适从,除了进一步煽动民众的愤怒情绪,除了进一步消磨民众的信心,请问还能有什么呢?
国难当头,我们还是多一分理智,少一点愤怒吧,把目光集中到疫情和患者身上。目前的形势下,舆论监督是必须的,但是首先必须做到真实,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案例,都必须客观平实,不能瞒报、不能夸大。像若干具尸体在医院停放几小时无人处理、钟南山也被感染等等消息,且不论是不是谣言,除了扰乱人心、加大恐慌,还是只能扰乱人心,让人更加恐慌。
无论舆论还是其他,一切都该以人为本,把视线集中到病患者身上,集中到奋战在疫情前线的医务工作者身上吧。好在,官方已经在24小时滚动播报疫情核心信息,截至25日,全国已经有26省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我们终于明白了每一个信息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也终于明白了面对疫情我们最应该做些什么。
救援人员在不断奔赴武汉,各种救护物质纷至沓来。李克强总理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今天(1月27日)也来到了武汉,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看望慰问患者和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人心正在日益凝聚,疫情也在逐步受控,朋友圈里的气氛不再那么沉重,时不时有人找乐子自我调整,这些都是好消息,让独自坐在乡村望着老树发呆的我备受鼓舞。
已经是新年的第三天了,在中国民间,今天是“老鼠娶亲”“老鼠嫁女”的大喜日子。恰逢鼠年,老鼠嫁女娶亲应该更加喜庆一点吧。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春暖花开的日子总是会来到。庚子鼠年,正在默默前行,前路有平坦与坎坷,有波折与新生。你看,小草们正在积蓄力量,从新年的开端,往外冒出。我们也一样,终将战胜疫情,迎来春暖花开。
日记三 1月28日
等这一切过去,与你一起相约春天
出太阳了,在这正月初四的早晨,阳光落在大地上,门前的老树划出一道安静的影子。一周的阴雨,让静静地呆在家里等待疫情过去的我们,感觉异常阴冷,时不时下意识地裹紧衣服。太阳终于出来了,虽然不是很灿烂,不时地被云层遮挡住,阴影斑驳,但是终究是看到阳光了。
昨晚忍不住出去转了一圈,从家里走到中庄铺的路口,然后转回来。空落的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偶尔从路边的人家飘出说话声和酒菜的香味,让人想起现在是春节。路灯散发着昏暗浅橙色的光,将我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一条黄色的大土狗,感觉我是异类,对着我龇牙咧嘴,叫了几声,也许是自觉无趣吧,耷拉着脑袋缩回狗洞里去了。除此再没有见到一个人,甚至没有见到一个别的活物。只有不时叫一声显示自己存在的犬吠声,在空旷的田野上格外响亮。
出太阳了。从早上开始,就有人在外面溜达,戴着口罩远远地互相打招呼。这个春节,亲朋好友互相当面道声新年好成了奢望,走在路上看见一个熟人忽然觉得很亲切。恐慌的情绪正在渐渐消退,人们逐渐变得安稳和理智。安静得像远古森林一样的村庄,在阳光的诱惑下,渐渐又动起来了,充满了生机。
校友群里有人转发消息,黄石市原市长、现长江财险公司董事长杨晓波昨天在湖北省人民医院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离世。这是目前首例病故的正厅职领导干部,感染才两三天就去世了。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院办原主任唐光松,今天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去世。武大医院发出提醒,最近几天是爆发期,大量的潜伏期患者都会表现出来,号召大家近一周只要有口吃的,就一定不要出去!大家务必加强防范,千万不要见到阳光就忘了疫情。
大王镇没有再发布发现新的疑似和确诊病例,我们都在安静地等待着。一些美丽的身影在逆风而行,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成了这个春节最难忘的记忆。这注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春节,它让我们明白了许多许多。
老朋友张建宪给我发来江苏省31家医院的137名医护人员登机出发飞往武汉的视频,下面写了八个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知道我春节回了湖北老家,全国各地的朋友这几天都在打电话询问情况,反复叮嘱要注意防护,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在这个寒冷的日子里,看着这些,感觉暖暖的,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闲着在家哪儿也不去的日子,原本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可以让我们用这一段时间陪陪家人,或者自我提升。平时忙碌惯了,总说要是能不上班居家休闲几天多好,啥也不干,吃了睡睡了吃,享受一下猪一样的生活。可真的一时清闲了,却有些不适应了。
一场无声的抗争,在时空中进行。政府、医生、专家、媒体、志愿者们,都在与病毒抗争,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是一场生命的保卫战。那些脸上被口罩磨出累累伤痕的白色大褂下,隐藏着一颗颗热血的心。它们带着春天的搏动,驱赶着冬天的寒意。居家的我们,需要不急不躁,安静地等待。这一切终将过去,春天不久就会来了。疫情只是冬天的一场雪落,在我们举国团结一心的力量中,不久就会冰消云散。而这时安静地等待,需要内心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点燃心中的希望之光,稳住自己,照顾好老人孩子。
一时的静寂,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有时间与家人好好坐下来说说话。在这样一段等待的时光里,学着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斗室之内,亦有诸多有趣之事。
窗外的阳光,或明或暗。武汉的天空,一定依然美丽吧,尽管街上可能空无一人。生活在这天空下的人们,必然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要不然,就不会总理讲话也敢接下茬。也许,这是一段带着忧伤的旋律,但是它的弹奏依然刚劲有力。我们同在一片天空下,共谱一篇爱的乐章。
“大爱无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面八方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奔赴着去了那个让人挂念的城市。武汉的灯火,牵挂着所有人的心。正月初四,阳光尚好。我托阳光捎去一份问候:“你在家里,还好吗?”
“说好了,春天来时,我去赴约,你要等我。”我在微信里跟朋友写下这段承诺,想着不久之后的一个美丽约会,心情竟然豁然开朗。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美好的延续,没有什么能够破坏人世间的美丽。让我们在一起,静静地等待着春天。
安下心来,静静倾听这世界的声音。自从告别孩童时代,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奔走,为生计,为理想,为老人,为孩子。难得有这不期而遇的闲暇,我们可以暂时停下来,停下四处奔走的脚步,给孩子讲讲故事,为老人搓搓腰背,或者搬来一张躺椅,坐在自家阳台上,读一本闲书。或者来我的文字里,话一段桑麻,说说家常,那就最好了,可以给我这篇小文增加点击。甚至就像昨天重庆的朋友一样,隔着时空,倒满酒杯,隔空互相鼓励:我们,干杯!
此刻,我在乡村老家的斗室里,静静地送给远方的你,无尽的祝福,就像总理前天在武汉说的:幸福,健康,长寿!
这个春节,注定是我们的生命中一个永远难忘的记忆,必将改变春节在历史中的遐想。等这一切过去了,我们一起,共赴春天之约。
日记四 1月29日
我等待着,与你深情拥抱
今天是迎财神的日子。财神大概没有人不喜欢,所以太阳也展开了笑脸。一觉睡到九点多,起床的时候,小院子里已经阳光灿烂。
阳光下的老树似乎年轻了不少,微风吹动,枝叶婆娑,洒下满地的斑驳。从我九岁那年开始,父亲在这老树下盖了两间土屋,我和弟妹们就在在这棵老树底下生活长大。那时候,老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起码三四十米方圆,都在它的浓荫之下。
村里出门行走的人多了很多,但基本都在自家门口,和邻居隔着老远互相打招呼,叙说着各自弄了什么好吃的。村里在武汉工作的人很多,回家过年而被禁足的汉客们,互相介绍回来已经多少天了,没有不适和发病的迹象,掰着指头数,再过几天几天就可以解除监控了,享受阳光的脸上既有担忧也有轻松。
大王镇没有新的病例通报,临近的太子镇又确诊一例。疫情的阴影仍然铺满天空,但是人们已经没有当初的恐慌和无措,自觉地遵守着各项规定。这个全国人民戴上了口罩窝居在家的春节,是一场考验,它让我们懂得了敬畏与珍惜,还有勇敢与团结。
全国各地的消息,通过网络不断传来。武汉人乃至中国人,正在经历着身体、精神、心理、人性等等方方面面的考验。那位送妻子去武汉喊着“一年家务我包了”的丈夫,那位出发前告诉孩子“妈妈去打怪兽”的母亲,那些奋战武汉的医护人员日夜不休的疲惫身影,那些凌晨骑着摩托车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者,无不让人眼睛发酸。这是一个注定会被历史记住的春节,站在阳光下,想着这些人这些事,心中升腾起无限的希望和力量。
那一刻,我的眼眶是湿润的。危难之处见真情,此时的武汉,牵挂着许许多多人的心。那个美丽的城市,黄鹤楼上挂着崔颢的诗情,街巷里流传着热干面的传说,还有每次无论走过路过都要吃一口的豆皮。那个城市,有着我熟悉的珞珈山,有着樱花梅花竞相怒放的东湖,有着高山流水知音断的琴台,有着风情万种的龙王庙和江滩。这一切,于我曾经那么熟悉,每一个路口我都曾经站立过。
曾经,在武大的樱花树下寻找过浪漫的情怀。曾经,穿过武测的校园去华师赴一场没菜的酒约。还有那一条去过无数次的汉正街,太多的记忆里,猛然发现,原来那个城市已是我生命里怎么也忘不掉的一部分。
窗外的阳光,把老树顶上的枯枝投射出一道影子。在这段安静的时光里,我回忆着,思考着,感受着。残冬在延喘,但是它依然抵挡不了春天的脚步。再有一周就立春了,春暖花开时,疫情过后,我们可以拥抱整个世界。我们可以去大自然亲吻花香,我们可以随意在大街小巷穿行,我们可以在地边摊上惬意撸串。
静等的光阴,坐在阳台上望着门前的老树,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也忽然生出很多惭愧。做了这么多年的新闻记者,写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写过全国各地的山山水水,唯独,对这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对这棵看着我长大,看着我出去、回来的老树,没有正儿八经地写下只言片语。
看着老树枯枝发新芽的粗大身影,我忽然明白,原来,即使一棵树,也有老去的时候;原来,我们曾经熟悉的东西,也有着失去的可能。曾经在身边的人,有一天也会离开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也有被打破的时候。曾经疏于拥抱的我们,欠着亲情一份深沉的表达。
正月初五的风,在窗外的阳光中微微吹着,天空中没有任何痕迹。朋友在微信发来一条消息:“保持好心情,增强免疫力。”配图是一幅美丽的菊花玫瑰茶。浅黄的菊花,映红的玫瑰,还有清澈的玻璃杯。在这段特殊的时期,我们感知着亲情的深意,感知着生命的不易,感知着那些前线的人员带来的坚强和勇敢,感知着那些拥有却容易失去的东西。
瓦尔登湖中有句话:“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光阴里,有阴影,也有光明。有病毒的光临,也有美好的事物存在。有困难,更有感动人心的事迹。这个世界值得我们深深去爱,我们总会相逢的。朋友们,我等待着,春暖花开时,与你深情拥抱。
日记五 1月31日
我只愿你,平安喜乐
由于一些难以言说的原因和自己偷懒,昨天没有更新,今天一堆朋友微信电话询问:“昨天没见你的推文,怎么了?你们没事吧?”感谢大家的关心,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从年初二开始,报社的官微仅停更了一天就紧急恢复了更新,在忙着这份公务,事情较多,当然这只是借口。主要是因为听到的事情太多,有些茫然,心情比较压抑,有点不愿写不愿说,更不愿唱高调,能选择的要么安慰自己,要么只能沉默,所以沉默了一天。由于我的懒惰,让大家担心了!感激的话就不说了,就像前天说的:“我等待着,春暖花开时,与你深情拥抱。”
阳光依旧很灿烂,我的村庄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祥和宁静。但是,大王镇的一纸通告,对这片区域全面实行疫区封闭管理,禁止一切车辆和人员出入;高音喇叭在不停地循环播放注意事项和防护方法,村委会敲着铜锣走街串巷宣传不串门、不外出。村里人的防疫意识再次提到了新的高度。
有朋友发来武汉协和医院的医务人员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口罩的照片,问我是否知道他们在干嘛?随后,人民日报微博发出了武汉协和医院自制口罩的消息和图片。我们的医护人员,在戴着这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口罩日以继夜地奋不顾身!我不知道,有些人的心是不是真的比铁石还硬,也不知道他们的心究竟是怎么长成的。
今天听朋友的建议,把每天傍晚戴着口罩去寂静无人的后山转悠一圈,冒充大王巡山的节目也取消了。坐在小山村里,为了不添乱,除了楼上楼下困兽一样来回转悠,只能在小院里望着门前的老树发呆。这一段特别的生命体验,打破了所有人的生活秩序。本来对我来说,有书可读,有食物可取,有电脑可用,这样的日子,是不着急的。但是,此时此刻,却总是没来由地心烦意乱。所以,还是写些安慰自己也安慰别人的话,提醒所有的朋友们,阳光虽然灿烂,疫情依旧严峻,平心静气呆着,能不出门,就不要出门。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无声战争,我们没有能力成为战士,静静地待在家里等待这场生命保卫战的最终胜利,就是最大的贡献。生命的脆弱如此近距离地靠近我们,健康平安活着,就是对亲人、对朋友最诚挚的问候和祝福。
阳台上洒满了冬日最后的阳光,再过四天,就立春了。春天的气息已经在空气中悄然流动,我们必然会战胜这场病毒的侵袭,那些属于我们的绿意盎然,那些属于我们的春暖花开,都会如期而至。只是,我们需要耐心地稍加等待。时间在无声地与病毒抗争,医护人员正在前线奋不顾身,我们且在时间的长河中耐心等待。
窝居的时光,其实是可以浪漫的。在冬日的暖阳里,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动,落在眼中的字迹,如珠粒般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在我们打开它的瞬间,我们便有了一个不同的体验。比如这一段:“我有幸得到一块南极运回的冰,蓝蓝的,估计有几十万年。配上威士忌或者白兰地,冰溶化后酒杯里有许多气泡,那是在喝几十万年前的空气啊!那种感觉很是神奇!”
在这个自我隔离的日子,读着这么一段文字,不止是赏心悦目了,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愉悦。我仿佛走进了南极那个冰封的天地,白雪覆盖下的万物,都在沉睡着。厚厚的冰层,闪动着蓝色的光,像极了星空,有可爱至极的企鹅,一只接一只地跳跃着。
有沉痛,才会有反思。有沉静,才能生淡泊。远离繁华与仓促的光阴里,我们更多的是与自己相处。几十年中,我们一直忽略其实从来都是自己。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难得能有这样一段时光用来观照自己的内心。窝居的时光,有爱,有书,有网,有温水,有阳光,还有自己的思想。我们是充实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
只要我们好好活着,春天必然会悄然降临。也许,某一天的清晨,好消息就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而来。也许,某一个深夜,隔离在别处的爱人就会一脸欢喜出现在你的眼前。也许,某一个微风微醺的午后,我们就可以恣意奔跑在户外。也许,某一个炊烟升起的黄昏,我就可以站在汉江岸边,对这世界呼喊:武汉,我来了。
人这一生,总得遭遇点什么,经历点什么,才算充盈。我们眼前的困难与境遇,也是生命中的一段关于忧伤、迷茫、坚毅和勇敢情绪的体验。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首先我们都要好好活着。当我们穿过风雨,后来的日子里,也就再无恐惧。生命的彩虹,总是出现在那些经历过风雨的人身上。
窝居在家,就享受它的安宁。奔波在外,就感知它的丰富多彩。所有的遭遇,都是生命的礼物,不埋怨,不抱怨,不放弃,该来的我们接受,该做的我们尽力。此时,让我们安静地待着,在一室之内,为前线的勇士们加油鼓劲。
我们都爱着这个精彩绝伦的世界,我们爱它的沧桑,也必须接受它的伤痛。用自己的内心去触摸这个世界的温度,你就能看见白衣战士坚定的脚步,就能看见志愿者们无私的奉献,就能听见生命的律动和回响。你就能感受到,它正在唱着激进高昂的战曲,带领我们走向春光。
如果可以用一首诗来驱散心头的忧伤,真想不停笔地写出长长的诗行。如果能够用文字赶走寂寞和彷徨,真想就这样让文字一直继续,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我只愿你,平安喜乐。
责任编辑:dl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