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生献给了地质事业
——记江西省劳模、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二队职工孙孚森
2019年12月03日 11:21 396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马江华
“看,这是我63年前在盘古山钨矿的照片。”
8月21日,赣州骄阳似火,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坐在实木春秋椅上,安静而熟练地翻阅着一本老旧相册。此时,他正指着一张自己年轻时的相片,向笔者讲述那些在功勋地质队的“建功时光”:从一名普通钻探工人到省级劳模。
这位老人叫孙孚森,32年的“地质时光”(1953年开始工作、1985年退休)献给了野外钻探作业一线,也把一生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二队。1965年,孙孚森被江西省总工会光荣授予“江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今年89岁的他,谈起自己的“江勘”岁月,依然记忆犹新。
只听声音 就能辨识出
机器中需要维修的地方
1953年11月的一天,中南勘探公司(江西有色地勘局前身)在赣州开设地质钻探训练班,并招生学员,有小学文化的孙孚森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后,24岁的孙孚森被单位安排到大吉山钨矿从事钻探工作。
“大吉山钨矿是新中国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一,能成为其中的建设者之一,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他暗中告诫自己,“组织分配到这里,就要做好。”从此开始了工作生涯。钻井内情况千变万化,漏水、烧钻、断钻杆、跑斜、坍塌等井内事故,时有发生,有时处理一起事故几天几夜不离开机台,直到事故处理完才下山。孙孚森每天和同事乐在其中,齐心协力把工作完成好。
仅过了一年多,孙孚森就被提拔为班长,他工作的劲头更足了。因工作地点远离城镇,人烟稀少,加之交通和通信极其不便、地理和气象条件复杂,钻机如果坏了,孙孚森只能带领团队“自己搞定”。有一次,在于都铁山垅矿钻井的时候遇到了较为复杂的岩层,出现了断杆现象,钻杆、套管在井内埋住拔不出来,刚开始试了很多办法,都没有解决,孙孚森每天吃住在机台,查找故障原因,最终提出了打吊锤的解决方案,并带领全分队职工集体打吊锺,终于解决了难题。
孙孚森一直钟情于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时间久了,加之勤奋用心,没几年便熟悉了机器的所有零件,“只听声音,我就能很快辨识出机器中需要维修的地方。”他正是凭借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勇担责任的精神品质,从一名普通的地质勘探钻工,一步步成长为班长、机长、分队队长……三十二年如一日,孙孚森打了无数钻孔,为“江勘”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所在的团队也得到上级单位的肯定与表扬。他也被授予江西有色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五好员工”奖章、203队江西省地质勘探生产者代表奖章、203队勘探青年突击手奖章、203队先进生产者奖章、地质工作三十年奖章、第二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和“四好”“五好”代表证……一本本“成色十足”的荣誉证书,一个个“锈色泛黄”的勋章,是他爱岗敬业的光荣足迹。
机台在哪儿 家就在哪儿
“小时候,我们连续换过9所学校。有时候不到一个学期就又举家搬迁了。”孙孚森的大儿子谈起父亲,记忆深刻的就是因父亲的工作项目变化而“换学校”的事情。“以前很不理解,现在从事地质工作以后,也明白了父亲当初的‘不得已’”。
每一项荣誉背后,其实都是孙孚森的职业坚守、责任担当和敬业奉献。和每个一线地质人一样,对于家人,孙孚森深感“亏欠”。在水电缺乏的年代,大山的生活更为艰苦,因为钻探工作的特殊性质,常年穿梭于大吉山、西华山、岿美山、盘古山等矿山的孙孚森,不得不带着家人“打一个机台搬一次家”,这也是地质工作者的生活日常。
尽管如此,孙孚森依旧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他说到也做到了“机台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无论是当组员、机长还是分队长,孙孚森总是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在困难、疾病面前从不退缩。
在那个缺乏运输机器的时代,孙孚森总是冲在最前面,带领团队以微薄的人力将两米高的钻井机搬运到指定孔位。每一次搬迁,其实都是一次攻坚战。“父亲的腰疼腿疼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落下的”,孙孚森的儿子谈起父亲的艰苦创业,眼睛里充满着“心疼”与“敬重”,“父亲的力气很大,也是在那个时候练就出来的。”
孙孚森的奋斗时光,风餐露宿是路标,风霜雨雪是伙伴,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最美的青春留在了大山深处。
献完青春献子孙
上世纪50年代,在毛主席“开发矿业”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都把“为祖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的理想,孙孚森也不例外。因为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他,更懂得新中国的成立给人民带来了希望,唯有努力工作才能无愧于组织的培养。
1959年5月19日,是孙孚森一生引以为豪的日子。那一天,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那一天开始,一直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他,更是将入党的初心和责任担当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觉得自己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礼物”,来回报党和祖国的恩情,只有培育了一个为地质事业持续奋斗的家庭,才能表达自己对党的热爱之情和跟党走的决心。
1988年,孙孚森大儿子由部队退伍,原本拿着“三等功”的荣誉可以选择去很多不错的单位,因父亲的一句“就回二队吧”,便进入了二队接力父亲的地质事业梦。同样,他的大女儿因耳濡目染父亲对地质事业的付出和钟爱,也选择了在地质行业工作。
在孙孚森的影响下,他的六个子女中有三个子女从事地质相关工作。退休后的孙孚森,还经常教导子女们,做人“一定要艰苦朴素,要干一行爱一行,要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如今,孙孚森的大孙子也选择留在二队工作,他用自己的一生将“艰苦创业、积极开拓、献身地质事业”的“江勘精神”薪火相传……手记: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二队1991年被授予“功勋地质队”称号。采访期间,笔者深深感受到了这个荣誉的分量,荣誉的背后正是无数个“孙孚森们”发扬“艰苦创业、积极开拓、献身地质事业”的“江勘”精神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新一代二队人将以老一辈地质人为榜样,传承好“江勘”精神,树好功勋地质队品牌,将自己的青春融入到单位事业发展中去,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