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馆长集聚南宁探讨地学博物馆协同发展

2019年11月22日 9:31 348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首届中国-东盟地学博物馆协同发展研讨会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博物馆馆长、专家围绕“国际视野下的地学博物馆协同发展”主题,就如何促进地学博物馆深化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区域深度融合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姚义川认为,新时代新背景下,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博物馆要自觉承担起传承文化命脉的职责。要把握好地学博物馆传播自然资源文化的神圣使命,聚焦馆藏、科研、科普、展陈四项主要业务工作,理顺好主要业务工作、机制建立与归口管理、服务社会公众与服务行业、服务自然资源系统之间的关系,尽快完成从地学博物馆到自然资源博物馆的转变。要加强协调联动,注重科技创新引领,搭建地学博物馆区域合作平台,深化自然资源领域的沟通与合作,推动新时代地学博物馆互惠发展。

甘肃省地质博物馆副馆长李文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博物馆界提供了资源整合的良好契机。博物馆界应积极主动作为,聚焦民族宗教文化、矿产资源、古生物化石等具有共同认知的领域,策划举行一批增进彼此沟通、加强政治互信的特色活动。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馆藏优势,集中精力在联合办展、促进文化认同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的合作,向中外观众传递“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的深刻理念。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长刘先国探讨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学校与社会融合、4A景区与博物馆融合的高校博物馆发展模式。他认为,同为传承文化、传递知识的场所,高校与博物馆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高校博物馆要转变观念模式,突出融合发展,推动服务前移,努力打造时代需要的科普平台。要面向高校、面向社会、面向国家战略,讲好地球故事,努力打造育人的课堂、科普的殿堂,成为广大学子筑梦的平台。

广西自然资源档案博物馆馆长赵东军立足于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初级中学自然资源科普中心,对自然资源科普扶贫新模式进行了内容介绍和前景分析。他表示,应结合农村精准脱贫任务,宣传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创新“扶贫先扶智”科普进校园活动模式,在校园内建设科普中心,推动博物馆科普教育资源与中小学校科学课堂紧密结合。国际视野下,地学博物馆应聚焦行业、服务公众,并注重构建具有国际元素的展陈体系,借助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等国际平台,努力实现信息共享。

会上,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徐莉、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黄远峰、山西省地质博物馆馆长史建儒、四川省自贡市世界地质公园恐龙博物馆馆长李健、河北省张家口市地质博物馆馆长田建强分别结合博物馆当地地理优势,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与经验做法。来自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60名地质博物馆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责任编辑:张雪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