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页岩油资源勘探潜力巨大

2019年11月12日 14:26 313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2018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逼近70%,大多数油田常规油气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增储上产难度大,国内石油自给能力严重不足,寻找新的石油资源接替领域,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美国页岩油的成功开发,使石油对外依存度从2005年的60%降到了2015年的20%,美国页岩油革命改变了世界能源格局。我国页岩油是否能够开发、是否能够成为接替资源,是否能够实现页岩油革命,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近几年,随着中国石油人的不懈努力,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

我国页岩油资源丰富,规模可观,勘探潜力大。我国页岩油主要分布在五大地区五套层系内,包括西北地区准噶尔盆地及三塘湖盆地二叠系、中部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西南地区四川盆地侏罗系、东北地区松辽盆地白垩系及东部地区渤海湾、江汉等断陷盆地古近系泥页岩。我国页岩油资源潜力大已形成共识,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2012年~2013年评价我国陆相页岩油地质资源量为402亿吨,可采资源量为37亿吨;中石化2014年评价我国陆相页岩油地质资源量为204亿吨;中石油2017年评价我国中高成熟度页岩油资源量为132亿吨,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技术可采资源量为700亿吨~900亿吨;美国能源信息署2012年评价我国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为43.7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各个机构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结果存在差异,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我国页岩油资源规模可观,勘探潜力巨大。

我国页岩油已实现工业油流突破,正在向规模化生产发展。2018年以来,国内主要石油公司对于页岩油的认识发生转变,将页岩层系内的石油聚集统一认为是页岩油,不强调泥岩层系内砂岩和碳酸盐岩夹层的厚度及地层占比。按照目前的实践认识,依据页岩油可动用难度的大小,国内页岩油勘探类型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泥页岩层系中砂岩和碳酸盐岩夹层比例高,厚度较大,简单的比喻就像三明治里夹的火腿片数多,厚度大;另一类是指泥页岩层系中砂岩、碳酸盐岩夹层的占比低,厚度薄,一般小于3米,也就是像有些三明治中火腿的厚度非常薄,也可能没有,整个三明治都是面包组成的。目前,国内针对第一类的页岩油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已经基本成熟,成本不断下降,短时间内可实现具有效益的规模化开发。在准噶尔盆地,中石油新疆油田加大了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下甜点段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力度,单井产量较高,有望建成我国首个百万吨级页岩油生产基地,2019628日,位于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红旗农场的吉木萨尔页岩油联合站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吉木萨尔百万吨页岩油产能进入了开发建设阶段。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在延长组泥页岩层系落实储量规模达20亿吨。

第二类夹层厚度比较薄的页岩油目前已经突破出油关,部分地区已实现稳产。在渤海湾盆地,中石化在济阳坳陷针对古近系沙河街组泥页岩实施了多口页岩油评价井,部分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流;中石油针对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开展页岩油攻关,15口井获得高产油流,水平井试油初期最高日产油达到61吨,2口水平井目前已稳产近一年,平均日产油22吨,官东地区已形成亿吨级增量发现。在松辽盆地,中国地质调查局及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吉林油田针对性青山口组页岩油开展了攻关,多口直井、水平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开辟了松辽盆地新的勘探领域。除此之外,在四川盆地,中石化多口井在四川盆地北部侏罗系页岩层系见到油流,其中,元页HF-1井在千佛崖组二段最高日产12.8立方米。在南襄盆地,中石化针对核桃园组三段实施的2口页岩油水平井均获得了日产20多立方米的页岩油流,目前单井累计产量均超过2000多立方米。在江汉盆地,中石化针对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实施了1口页岩油直井,压裂获得油流,同时部署两口页岩油水平井,钻探显示较好,有望获得更高产量。

总体来看,我国页岩油资源潜力大,近年来勘探突破不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是,属于我国页岩油革命的到来还有一段路要走。与美国页岩油资源条件相比,我国页岩油资源条件较差,勘探开发存在诸多难题。我国页岩沉积相变快,储层非均质性强;页岩地层粘土矿物含量高,储层改造难度大,成本高;页岩中原油含蜡量高、原油粘度大,流动性差,实现高产难度大;页岩地层常压、低压居多,地层能量不足;大部分页岩埋深超过3500米,钻井、压裂等工程实施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虽然勘探开发难度大,但我国页岩油已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具备实现效益开发的潜力,相信随着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及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页岩油有望实现规模开采,成为战略接替资源。

责任编辑:张雪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