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之程劈波斩浪 复兴之路再创辉煌

2019年11月05日 9:35 386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矿冶集团”)成立于1956年,1999年转制为中央直属的大型科技企业,2017年底完成公司制改制,现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梦始于报国之怀。63年风雨兼程、披荆斩棘,矿冶集团随新中国一起成长与壮大,以攻克有色和黑色金属行业中矿冶科学与工程技术难题为己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团队逐步成长为以与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的工程与技术服务、先进材料技术和产品、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及环保为核心主业,集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科技产业三位于一体,拥有资产总额92亿元、年营业收入51亿元(截至2018年底)、3200余名干部职工,所属行政区域分布5个省市、自主研发产品和工程技术服务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型科技企业。
63年不竭探索,从科研院所到科技企业,矿冶人紧跟国家政策大胆改革,迸发科技人员无限激情;63年艰苦奋斗,从轰鸣矿山到炙热冶炼车间,矿冶铁军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屡获国家科技进步荣誉;63年励精图治,从点的突破到整体提升,矿冶智慧服务矿业全链条,赢得客户高度认可与信任;63年厚积薄发,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矿冶品牌享誉海内外,打造中国技术的国家名片。
艰苦奋斗:
白手起家的“拓荒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63年来,矿冶集团秉承“团结、求实、开拓、奉献”的矿冶精神,怀揣科技创新的赤子之心,胸怀科技改变世界的梦想,从重工业部选矿研究设计院,日益壮大到今天的科技集团,从以科研设计为主的事业单位,跨越发展为在国内外矿冶届享有较高声誉的大型科技企业。一代又一代矿冶人走遍荒山戈壁,扎根雪域高原,远赴异国他乡,深入千米深井,奔波厂矿车间,打造BGRIMM名片。63个春秋寒暑,肩头的重担、手上的硬茧都挡不住矿冶人坚强的信念与坚定的步伐,他们眼之所望是资源的金山银山,心之所向是祖国的绿水青山,用热血豪情唱响白手起家的奋斗之歌。
一滴水,既小且弱,顽石面前,未必能亲见自身价值和成果,但日积月累,终能穿石。63年栉风沐雨,矿冶集团“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初心不改,担当矿冶科技创新“国家队”的使命不渝,矿冶人用青春和智慧绘就了今天矿冶事业的辉煌画卷,用赤诚与热血浇筑成矿冶精神的独特丰碑。
紧抓机遇:
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勇做“架桥”者,不为“等船”人。63年来,矿冶集团坚信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迎着国家政策的东风春雨,应时而动、顺势而为,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撬动转型升级,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985年,矿冶集团获批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适时调整研究方向和专业配置,突出面向市场需求,对外实行有偿合同制,对内实行多种形式的考核承包制,走出了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在其后的配套改革中,重点加强产品开发、科技产业和工程设计业务的发展,由单一科研型院所逐步向科研、设计、生产经营型院所转变,逐步确立了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科技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1999年,矿冶集团进行科研院所转制,作为全国首批242家转制院所当中遴选出的12家国家级科研院所之一,正式成为中央直属的大型科技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探索集团化管控;深化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推动多元化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地理区域持续延伸,迈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坚实步伐。
2017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矿冶集团顺利完成公司制改制,党的建设全面加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经营指标屡创新高,经营业绩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国际化朋友圈不断扩大,开启了迈向世界一流现代企业的崭新篇章。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矿冶集团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深化改革而强,在科技创新、工程设计、科技产业、国际经营、人才队伍、党建工作等全面提升,从一个以科研设计为主的事业单位,发展成为集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科技产业三位一体,在国内外矿冶届享有盛誉的大型科技集团公司,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
励精图治:
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63年来,矿冶集团坚持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持续增加科研投入,不断完善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科研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为我国矿产资源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科技为先导,创新赢发展。矿冶集团科研方向和专业范围至今拓展为20余个,科研范围覆盖了除勘探以外整个矿产资源开发的完整价值链,是全球矿冶领域中专业配套最为齐全的大型科研设计机构;科研条件平台和能力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研发方向实验室达150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增至16个。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援外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973计划项目、军工配套研制项目、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项目等各类科研任务与科研项目380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2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国家级奖励103项,获得授权专利860余项,制定、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400余项,在矿产资源开采、选矿、冶金、矿山装备、材料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标志性的科技成果。
“EL系列乳化炸药”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使我国工业炸药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并成功地走向世界;“露天转地下高效转型建设大型数字化地下金属矿山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的系列智能采矿装备,推动了国家矿山的数字化发展;“柿竹园法”获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解决了钨选矿的世界性难题;浮选机大型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使我国成为浮选装备技术三大强国之一,引领国际浮选装备发展;“纳米铝粉包覆复合型涂层材料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其制备的新型涂层材料为我国首次载人火箭、“神舟六号”等的发射成功作出了贡献;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湿法精炼新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使我国镍精炼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目前,我国70%规模以上有色金属矿山的选矿流程由矿冶集团开发,我国85%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山开发采用的处理工艺、装备或药剂由矿冶集团研制,我国绝大多数重有色金属冶金和循环利用技术的创新研发由矿冶集团完成。矿冶集团坚守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擦亮矿冶科技创新“国家队”的金色名片。
协同发力:
精品工程的“铸造者”
质量树品牌,诚信走天下。63年来,矿冶集团紧紧把握依托强大研发和技术优势开展工程设计这一基调,与各专业部门协同发力,工程业务从无到有,特色鲜明,逐步形成了以咨询和设计为龙头,以设备成套、工程管理、工程总包为主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获得了国内外客户和同行的高度认可,在国内外矿冶领域树立了独特、响亮、高端的品牌形象。
矿冶集团拥有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及工程咨询资信甲级资质,建筑业企业承包资质,以及对外承包工程资质,先后承担了各类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承包项目2100余项,获得各级工程设计类奖励近200项,工程业务范围遍及近20个国家。依托细粒尾矿模袋法堆坝技术开展的尾矿库工程,解决了多个矿山企业的尾矿安全低成本处置难题;依托自主研发的“难处理金矿预处理技术”“高浓度泥浆法”,设计建设了30多座焙烧厂、20多座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站;依托自主研发的“铜双侧吹熔池熔炼技术”,在国内共设计投产4座10万吨铜冶炼厂;自主研发的“萃取法盐湖提锂技术”率先在青海大柴旦设计投产1.0万吨氯化锂萃取工程,将业务拓展至盐湖综合利用市场;建设投产了铜陵有色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紫金铜业含砷危废无害化处置等项目,成功进军固废资源化与无害化领域;紧抓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矿山建设战略机遇,“环保管家”业务实现零的突破;以南非PMC总承包项目为代表的一批海外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充分展示了集团国际工程建设与实施能力。
创新驱动:
高端产品的“开发者”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汇江海。63年来,矿冶集团坚持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小批量生产永磁铁氧体材料和选矿药剂,逐步发展为以两个上市公司为引领的,多领域、多产品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科技产业成为矿冶集团经济支柱,形成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良性发展模式。
矿冶集团拥有科技产业公司1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2家,2018年科技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4亿元,由这些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的各类产品出口到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当升科技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实力、规模最大的锂电正极材料和智能装备供应商之一。北矿科技开发的系列大型浮选机已在我国90%以上的日处理万吨选矿厂工业应用,成功跻身国际顶级矿业公司的选矿装备供货商。北矿新材开发的涂层材料,获国防科技多项大奖,为国防科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北矿检测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连续16年稳定增长。株洲公司冶金装备业务快速增长,利润总额2018年首次突破千万元。
共同发展:
善于合作的“同行者”
志坚者,不以险阻为难;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63年来,矿冶集团紧紧把握扩大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立足先进技术,着眼全球市场,不断扩大开放合作,为企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走出去”战略保驾护航。
矿冶集团与多个国家众多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南非开展科技合作成果显著,依托集团创立的中国-南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联合研究中心正式启用,这是集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科学家高级别对话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一带一路”对接非洲发展的重要成果,对进一步深化中南科技创新合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与四家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成功签署“一带一路”矿冶科技伙伴计划首批合作协议,持续推动共建共享不断向前。集团自主研发制造的装备、材料等产品和工程技术服务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由6万美元增长至1.29亿美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积极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不断巩固和扩大集团在非洲的市场份额。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签约额超过1000万元,国际化经营呈现持续增长发展态势。成功承办2008年第24届国际矿物加工大会、2014年首届清洁采矿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俄双边新材料新工艺研讨会、2018年国际采制样大会、中蒙科技论坛等国际会议,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凝心聚力:
卓越人才的“汇聚者”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63年来,矿冶集团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发展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以“成就员工”与“强院报国”双赢的矿冶文化凝聚天下英才,打造出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潜能不断释放,实现了人脉常续,基业长青。
聚心谋共识,聚力促发展。矿冶集团现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4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9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1人,获“杰出工程师”奖1人,获“行业工程勘探设计大师”称号2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52人、高级工程师368人;全集团拥有博士111人、硕士599人,研究生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8.07%。汪旭光、邱定蕃、孙传尧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成绩卓著,在国内外矿冶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影响力;选矿设备专家沈政昌教授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这些德能兼备的知名专家和科技领军人是“矿冶人”的楷模。这样一支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是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更是矿冶集团最宝贵的优势资源和核心竞争力。
信念坚定:
紧跟党走的“力行者”
路漫漫其修远,峰百转而不怠。党的坚强领导是富国之本、兴企之基。矿冶集团始终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这一重大政治原则,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切实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反对“四风”,推进“廉控工程”,做好警示教育,接受“政治体检”,紧抓内部巡视,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氛围,不断将国有企业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改革发展的动力优势,为集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积极作为:
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扎根红土地,真情报家国。矿冶集团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发挥科技型企业优势,认真履行央企社会责任,积极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做优秀企业公民。坚决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持续加大扶贫专项投入,通过专项扶智资金、救急难、精准教育帮扶、人居工程项目、央企扶贫产业基金、扶贫专项、消费扶贫专项等方式全面落实精准扶贫。选优配强扶贫干部,助力“西老革”脱贫攻坚,选派干部前往贫困地区挂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举办定点扶贫县“三支队伍”干部培训班,提升贫困县人才素质。深入推进扶智工作,消费扶贫凝聚广泛力量。充分发挥集团专业技术优势,开发一系列核心技术,引导行业技术创新向绿色环保、高效节能方向深入推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助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栉风沐雨写华章,砥砺歌行创辉煌。63年砥砺奋进,矿冶集团始终以 “强院报国 成就员工”为宗旨、秉承“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促进资源高效开发、打造一流科技企业”的发展理念,锲而不舍,勤奋耕耘,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创造了一个个成绩,获得了一项项荣誉。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进入新时代,矿冶集团将继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开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为己任,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守“团结、求实、开拓、奉献”的矿冶精神,朝着“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矿冶科技集团公司”的企业愿景扬帆启航,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