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让红色土地熠熠生辉

2019年10月18日 20:46 1272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红色基因、红色土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初心所在和革命传承,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均因“红色”而典藏了历史,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均因“红色”而走向了复兴。
今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就是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甘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芒。
新时代甘肃更需要
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价值
据甘肃革命遗址遗迹普查,截至目前,甘肃全省共有红色遗址遗迹751处,且分布广泛,遍布14个市州。这些红色遗址遗迹,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甘肃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英烈英模人物,取得的标志性建设成就和留下的革命精神遗产。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无论在时间跨度还是空间维度上,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独特优势,在全国红色资源宝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红色地标独一无二、影响深远。甘肃是西北地区最早建立中共组织并为北伐作出积极贡献的重要省份之一。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甘肃是红军长征经过地域较广、时间较长、过境部队最多的省份,是党中央最终确定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战略决策地和结束长征、实现革命力量大团结的会师地。甘肃是红西路军英勇西征、血沃祁连的主要征战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和红军的战略大后方,也是解放战争中西北解放战场的最后战略决战地。新中国成立后,甘肃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最早的有色金属基地、最大的卫星发射基地。这些独特的红色地标,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矢志奋斗的历史见证。
红色文化独树一帜、特色鲜明。毛泽东在长征路过甘肃时创作的《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著名诗词,高度概括了中央红军历经艰辛、夺关杀敌、行程二万余里的战斗历程,是长征艰苦历程的见证,是长征辉煌历史的总结。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产生的《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大量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旋律的文艺作品,已成为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歌曲。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毛泽东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当时联欢现场欢快的《会师歌》响彻云霄,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来的电视剧《三军大会师》穿越时空再现历史,启迪和教育陇原儿女学习和继承长征精神。这些不胜枚举的红色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先锋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站位新时代挖掘甘肃红色资源的内涵价值,就是要坚定“四个自信”,把遍布全省的红色遗址遗迹和场馆,打造成追思先烈、缅怀英灵的圣地,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就是要把诞生在陇原大地上的南梁精神、会师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铁人精神、防沙治沙精神等发扬光大,彰显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就是要对红色遗址遗迹不遗余力进行保护,抢抓机遇开发利用,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
新时代甘肃更需要
吸吮红色基因的历史养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知道了、记住了我们今天的成功和辉煌来之不易,从红色基因中吸吮历史养分,我们才能够保持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考验的信念、意志、作风和勇气,让党的优良传统和斗争精神在陇原大地迸发万丈光芒。
要牢记今天的成功是百折不挠艰苦探索得来的。上世纪20年代初,历史把拯救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放到了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肩上。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就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救国救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苦探索。历经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教条主义错误等血的教训,才懂得了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深刻道理,才找到了一条能够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同样,在党执政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对新中国当时连最基本的工业体系都不具备,一台拖拉机、一辆汽车都造不出来的现实,以及缺乏经验等主客观原因,也走了弯路、遇到了挫折,也是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才最终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要牢记今天的成功是付出巨大牺牲和艰辛劳动换来的。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从6万人减少到1万人。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仅红一方面军,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对外来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解放战争,解放军伤亡130多万人才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反动派,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怕牺牲、顽强奋斗,在一无所有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生这一巨大变化的过程,是无数革命者、创业者付出艰辛努力、甚至流血牺牲的过程。吴焕先、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只有通过了解他们、缅怀他们,才能更深刻认识“来之不易”的含义。
要牢记未来的成功依然是矢志奋斗和艰辛付出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经过70年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离我们这样近。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必然会遇到许多前进途中的挑战和考验,需要像曾经做过的那样进行艰辛的探索,因为我们所致力推进的,是在一个14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所要力行的,就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深悟透、弄懂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甘肃是“红色”的,更要为这个颜色着色。从1925年冬,甘肃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在兰州成立,到1930年10月,“太白起义”打响共产党人在陇东地区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到1934年1月,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长征途中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做出向陕甘苏区挺进的抉择、1936年10月实现三大主力红军大会师,再到1937年1月,西路军喋血高台、1949年8月第一野战军为解放全西北而进行的战略决战——兰州战役,无数革命志士和共产党人的鲜血洒遍了陇原大地、染红了陇原大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之所以回顾甘肃革命史,学习党史,学习新中国史,根本的任务,就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积极投身富民兴陇的火热实践,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让陇原儿女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新时代甘肃更能够
见证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根本精神力量。
进入新时代,甘肃红色文化内蕴人、物、事、魂,与时代合拍并通过新技术、新媒介,更好地展现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发挥了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推动陇原大地呈现出了党建不断加强、经济平稳运行、改革有序推进、开放不断扩大、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传承红色基因。2011年以来,甘肃新增红色遗址遗迹69处,其中革命遗址遗迹24处,纪念场馆45处。目前,全省建成红色场馆73个。这些红色遗址遗迹和红色场馆,展示内容跨越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展示主题涵盖社会变革、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等各个范畴,都全面、客观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甘肃各族人民为争取民主和解放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革命成功的高尚革命精神,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生动课堂,成为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甘肃形象的桥梁纽带和窗口平台,为甘肃朝着既定目标接续奋斗注入了经久不息的精神动力。
开发红色资源。2018年6月,甘肃制定实施的《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提出,用红色资源赋予甘肃浓厚的革命情怀,用红色文化赋能甘肃旅游新的增长点。2018年,甘肃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314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6.2亿元;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15447人、间接就业人数57286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生态祁连、奔马乘风、今古飞天……特色鲜明的甘肃符号组成“如意甘肃”大型彩车,艺术的再现了甘肃丝路文化、敦煌文化、航天文化以及生态建设和民族和谐,向祖国展示了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坚定意志和必胜决心。
发扬红色文化。白银老区人民传承会师精神、讲好长征故事,在“三西”建设中向贫困这块“硬骨头”宣战,在脱贫攻坚中向深度贫困地区发力,先后新建、改扩建了景电、兴电、靖会、刘川、双永等18项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先后形成了牛、羊、蔬、果、薯、药、黑毛驴、小杂粮等特色富民产业,全市贫困人口由1983年的77.8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8.3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5%下降到6.52%,144个贫困村实现达标退出,省定插花县白银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平川区、景泰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会宁县传承红色基因,多渠道弘扬红色文化,成立了红色艺术团,排练了《会师颂》《祖厉潮涌汉唐风》等大型红色文艺专场演出,推出了“观看红色演艺,接受爱国教育”的党员干部培训新模式,创作出了以长征、会师为题材的红色原创歌曲77首,让民众切实体悟到了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在不知不觉间将红色文化内化为了自身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
新时代甘肃更能够
见证红色土地的光荣传统
以白银为例,其革命历史在甘肃乃至西北革命斗争中具有突出地位和广泛影响。境内分布会师旧址、大墩梁阻击战、慢牛坡伏击战、虎豹口强渡黄河、打拉池战役等革命遗址。境内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靖远特别支部1930年在靖远秘密成立,1932年爆发的靖远兵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甘肃最早的武装起义之一。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1936年11月,西路军在景泰组建,1938年秋,中共靖远县委建立……1991年6月,白银公司露天矿一采场成为白银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10月,以白银公司露天矿为主体而建设的甘肃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揭牌开园,这是首批立项建设的全国28家矿山公园之一,现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等等,这一系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革命和建设活动,是白银的光荣革命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
正如其名一样,白银还充满着神奇和魅力,境内有矿业开发的遗迹遗物,有“日出斗金、集销金城”的传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日出斗金、大规模勘探开发白银矿床变为现实,使红色文化孕育形成“艰苦奋斗、创业奉献”矿业文化成为现实。“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最早的有色金属基地——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就建在这里。
解放前,白银所在地郝家川是一个只有七户人家的贫瘠落后小村,民谣“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有沟无水流,风刮石头跑”,当地人形容这里“三多”(狼多、风多、蝎虎多)“三少”(人少、水少、树木少)“三嚎”(白天风嚎、夜里狼嚎、吃了苦水肚子嚎)。1953年4月,重工业部西北办事处成立“白银厂铜矿筹备处”,并建立党支部,这是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历史上最早的基层党组织。1954年8月,甘肃省委批准成立中共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委员会,同年9月28日,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宣告成立,在郝家川、火焰山、凤凰山一带拉开了矿业大开发的序幕。1956年12月31日,国内首次、国外罕见的万吨级矿山大爆破震惊世界,永载共和国有色冶金史册。1960年6月14日,公司用现代生产工艺炼出了甘肃历史上的第一炉铜水;1968年以来,连续18年创造了铜硫产量、产值、利税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产出共和国三分之一铜金属的辉煌;1979年,独创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银炼铜法”,打破了西方在有色金属冶炼技术上的垄断和封锁;2008年,用工业产能、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职工薪酬“四个翻番”再造了一个全新的白银公司;2017年,整体首发上市开创了省属国有大型企业和有色行业企业整体上市先河。发展到今天,公司已拥有产品40余种,业务涵盖铜、铅、锌、金、银等有色金属采、选、冶、加工和金融投资贸易等领域,产能突破采选1000万吨、铜铅锌65万吨、黄金15吨、白银500吨、有色金属加工材6.6万吨,已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行业积淀的跨国集团公司和优质公众上市公司。昔日所在地郝家川,因企发展、因企设市,迅速崛起成为了我国唯一一座以贵金属“白银”命名并享有中国“铜城”盛誉的现代化工业城市。1984年,国家地矿部和甘肃省政府在这里专门为“铜城开拓者”立碑。
回望来时的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白银公司的发展壮大,无一不是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无一不是亲切关怀的巨大鼓舞,无一不是红色文化的精神滋养。1953年初,毛泽东主席亲自打电话询问:“白银的情况怎样?”1966年3月,邓小平同志现场视察时深有感慨地说:“你们这里是艰苦奋斗!”1992年以来,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吴邦国、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公司视察或对公司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建厂之初,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居无定址、食无定时、行无定点,先生产后生活,之所以喝苦水、啃干粮、住帐篷、点油灯、斗风沙、顶酷暑、战塌方,靠的就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支撑。对此,白银“第一爆”总指挥、白银公司第一任党委书记、总经理黄罗斌将军深情吟出:“男儿壮志在四方,为国建设甘苦尝。平生不做黄粱梦,海角天涯是故乡。”生产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烈火金刚”陈永林、马兴山在修炉队创新热挖补反射炉技术,形成的“硬骨头”精神代代传承,在今天实现“白银炼铜法”与“闪速炉”熔炼工艺优势互补时,又创造了在三个月时间内完成闪速炉调试的行业纪录。柴利平,新一代矿山“老黄牛”,党的十六大代表,以斗定量多出矿、出好矿,创下了个人月出矿1500吨的历史纪录。
走好新的长征路,2019年7月中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线,白银公司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做强做优有色产业、做专做大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构建“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新布局,实现竞争力更强、企业效益更优、职工生活更好的奋斗目标。并强调实现奋斗目标,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核心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基础是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活力,关键是打造堪当大任的人才铁军,本质是构建发展命运共同体,要领是真抓实干的担当作为,力量是争创一流的红色传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一代建设者秉承“扎根白银,死在白银,打个铜棺材,埋在火焰山”“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和斗争精神,产业报国、实业强国,为红色基因注入时代精神,今年1~8月份完成铜铅锌产品产量同比增长15.99%,黄金产量同比增长5.56%,白银产量同比增长3.92%,硫酸产量同比增长5.12%,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6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7%,正以豪迈姿态为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担当作为。
历史渐去渐远,却永远不能忘记。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让红色土地熠熠生辉,永远纪念我们曾经付出巨大牺牲和艰辛劳作的难忘岁月,永远从艰难跋涉的历史进程中深切感受那一个个的来之不易,进而为今后取之不易的成功积蓄宝贵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需要书写的时代答卷,也是对后人的历史交代。
让我们追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足迹,在每年9月30日,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砥砺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让我们铭记“找矿立功光荣,献身地质事业光荣,艰苦奋斗光荣,实业报国光荣”,立志完成铜城开拓者未竟的事业。(作者为: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锦林)

责任编辑:郭沛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