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期铜价格大幅暴跌
2004年10月18日 15:35
71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国际期铜价格大幅暴跌
上周(10月11-15日)以LME三月期铜为代表的国际铜价大幅暴跌,前四个交易日累计下跌396美元、最多跌490美元(跌幅达15.58%),其中10月13日下跌278美元至2815美元,日跌幅达9%。周末,市场走出较具力度的反弹行情,当周下跌315美元(跌幅达10%以上),铜价重新回到2800美元上方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铜市出现暴跌行情,其它基金属品种也有同样的表现。其中镍价单日跌幅最大,高达2600美元之巨,远高于今年1月6日近2000美元的单日跌幅,铝、铅、锌、锡与铜的跌幅相当。
此次国际基金属价格暴跌的主要原因是:9月中旬以来基金属快速上扬,整体价格水平如此之高,与今年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处于调整期的情况大不相符;牛市后期价格上涨的可持续性较差,短线技术严重超买,市场出现骤涨骤跌概率大增;在上述基础上,受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所产生的微妙心理影响下,引发获利卖盘、套保卖盘、投机卖盘、止损卖盘不断涌现,受此多重打击后,基金属价格出现崩溃,10月13日的暴跌情景,在看似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因素。
宏观基本面上,美国9月工业生产较上月增长0.1%,好于8月的下降0.1%,但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增长0.3%;美国10月密西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为87.5,远低于之前市场预期的94.0;9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增长0.1%,扣除食品和能源的生产者物价指数则增长0.3%。从这组数据分析,由于世界原油价格不断上升,对消费者信心形成影响,工业生产方面则未如预期向好。对刚刚经历大幅下挫的铜市而言,较为平淡的宏观基本面因素不能对铜市形成明显影响。
从技术上分析,在期铜价格下跌过程中,前期持续近一月的窄幅波动区域2700美元至2800美元起到较好支持作用,正是在它的支持下,铜市才能实现止跌企稳。另外,240日算术移动平均线在期铜价格暂时跌穿2700美元至2800美元区域后,也起到一定支持作用,最后在该均线处形成此次大幅下挫的阶段性低2655美元。预计未来上述两技术位将将继续发挥作用,可以将它们视做铜市中期走势强弱的分水岭。
上周末,即将于本周三进入最后交易日的10月合约增仓1236手。从常理上讲,若是投机头寸,则没有必要选择在该合约上建仓,因此新增头寸应该是等待交割的商业买盘,2800美元左右的价位尚可吸引一定数量的商业买盘,说明铜供应紧张状况仍未得到缓解,期铜价格从中得到一定支持,这会对未来铜市走势产生一定影响。另外,暴跌后LME三月铜和现货铜价格间的贴水有所回升,位于100美元上方,显示现货市场的紧张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期权方面,在10月12日LME三月铜暴跌之前,LME铜11月、12月期权波动率已较9月10日有大幅提升,分别由当时的22.53、23.08上升至现在的31.0、30.25。表明铜价的潜在波动幅度有大幅增长,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已处历史绝对高位区域的铜市所面临的巨大价格风险。现在,LME期铜11月、12月合约期权波动率,已由前一交易日的33、32下降至今日的31.29、30.86,下降幅度比较明显。从这组数据看,未来铜市波动幅度虽会有所减少,但价格风险仍然存在,不可掉以轻心。
关于本周(10月18-22日)及未来中短期内铜市的价格演变情况:期铜市场上的巨大价格风险已得到一次较为充分的释放,从价格上看调整暂时形成一个阶段低点,短期内市场将以反弹、振荡走势为主,由于前期铜价跌幅度较大,反弹及振荡的幅度也会相应较大。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新华社环球财经专线分析师:张世彤
附:LME三月铜上周(2004年10月11-15日)交易数据:
----------------------------------------------------------
开盘 最高 最低 收盘 涨跌 成交量 持仓/增减 库存/增减
----------------------------------------------------------
3150 3177.5 2655 2830 -315 408511 174004/+1671 87875/-4125
----------------------------------------------------------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