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向 期 货:铜价仍然修正和再盘整阶段
2004年10月21日 14:35
58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万 向 期 货:
铜价仍然修正和再盘整阶段
总体而言,铜价上周的暴跌并非基金所愿意看到的,而大资金介入一个市场容易有限的市场,而且又是处在历史的极限高度附近,显然已经证明基金这样做是不明智的。但是如果上周铜价的暴跌是一种追随趋势的技术性基金所为,而且当前即使铜市场的基本面仍然是强劲的话,相对基金的远见而言,其实也是在接下来价格转势前的故意人为地炒高价格的一种手段。当然基金当初疯狂地抛空铜市的历史也许现在又有些麻糊了,但是铜价如果发生周期性的价格趋势转折的话,相信基金做起空来仍然也是相当不遣余力的。
基金在商品牛市中的投资收益来自两个部份,其一的商品的投机价差,其次是牛市中现货价相对远期价格的期货升水,因此相对交易手段不同的基金来说,谋取上述两种利润的手段及观点显然也是不同的,上半年铜价见了高点后,CTA基金就已经开始抛空,但是对于做一篮子商品牛市投资的基金来说始终没有改变其投机方向。因此很大程度上这些基金的持仓成本是最低的。甚至可以说在2400美元以下。笔者认为真正的牛熊转折在于这些基金也看不到看涨铜价的机会利润-----现货升水已经消失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才会从根本上看空一种商品。而在目前情况下,一些一篮子商品买入的基金所看重的仍然是商品投资作为一个板块的总体利润,他们的投资依据是商品指数的总体走势,当然目前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并且以此为前提对未来的通胀仍有进一步炒作预期的情况下,这些基金难道会完全因为上周铜价出乎意料的暴跌而完全放弃或改变其在商品中的投机组合吗?当前供需基本面没有实质性改变的前提下,笔者相信这部份基金仍然持有净多。
当然对于对冲基金来说,去年买入商品抛出美元的对冲机制曾经一度因为汇率长时间的窄幅波动而显得磨糊不清,但是最近美元相对其它的主要货币的交易区间已经被突破的情况下,这种机制即使不可能再象去年那样影响铜价的走势,但是至少在短期内它仍然相对于给铜价提供支撑来说仍然是一种积极因素。
谁也没有预期到铜价上周的跌幅会如此之大,价格竟然一下子一度跌破200天均线,而目前200天均线正是前期价格积累上冲能量的区间中轴,因此从技术上看,类似于CTA基金等会对这一关键的技术位进行打压,但是今天200天均线在受到考验后所体现出来的强劲支撑使我们要对其支撑作用从目前的持仓结构上来加以认识。
首先笔者认为在此线之上,基金的多头部位总体上仍然是有利润的,如果考虑到超过三个月时间的盘整通过期货升水降低了多头部位的持仓成本来考虑,对此应该是完全能够肯定的。
而对于止损原则很强的基金来说,上周末的放量交易,已经给他们提供了充分的换手机会,COMEX持仓量的快速下降,LME的持仓量已经恢复到铜价没有突破2900美元时的水平,充分说明基金的多头部位风险已经得到释放。
因此人们从技术上即使相信价格有可能再探2650支撑位,但是通过急跌的方式显然是不可能达到的。从今天的交易来看,铜价在2770下方的止损性能很差,逢低介入的商业性及消费买盘在这一带有很强的支撑,并且足以形成盘中震荡后的强有力反弹能量。因此在这一带逢低买入仍然是可取的。并且在基金继续抛空和其本身的利益处于根本冲突的情况下,笔者认为除了一些技术性的基金抛空外,其能量已经相当有限,因为在目前不再存在基金大量被套多头部位的恐慌性平仓。
如果10月期的星期三交割引发了一定程度的11月份多头部位的平仓的话,其严重程度在今天的盘中反弹中已经看来被消化了。如果事实在今后的一周里证明价格的一度崩跌不能引发类似于铝那样的大量库存回流,铜市在仍然存在罢工因素支撑的情况下,似乎并没有改变10,1前的基本供需状况,尽管我们应该相信从OECD国家工业生产已经明显走软,制造业定单开始下降,库存发货比已经达到几年来的高水平后,进一步的原材料备库行为已经不复存在,铜库存至少目前走向显性的过程仍然是我们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入市建空所必须加以参考的。
从期权交易的角度来看,12月有大量的看涨期权持仓量,高达17000手以上,可以说是今年以来水平最高的,这体现出在10.1期货市场的看涨确实延伸到了这一圣诞前的特定日期,因此笔者相信铜价经过目前的整固之后,进一步向更高价位(至少2900美元以上)的可能性是不容怀疑的。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