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勇于拼搏 央企青年奋斗新时代

——万宝矿产缅甸S&K铜矿青年团队工作纪实

2019年05月29日 10:20 1050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青年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有这样一群热血青年,他们远离家乡,奔赴海外,带着亲人的牵挂来到佛塔之国缅甸,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他们奋斗在一线,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意义,他们就是万宝矿产缅甸S&K铜矿青年团队。
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仅32岁。
这是一支践行海外项目属地化管理的团队,项目中方团队仅有27人,占员工总数1.3%。
这是一支“党员先锋队”,项目团队中有60%为中共党员。
这是一支高学历的团队,现有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16人、大学本科9人。
这是一支长期奋战在海外一线的团队,抛却80后、90后这些标签,他们远离繁华的现代都市,在项目一干就是3年以上。
这是一支富有激情的团队,他们靠钻研、勤奋和创新,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精耕细作,走出了一条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经营之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能打硬仗的职业素质,在S&K项目发展里程碑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迎难而上,历经530个日夜的一场持久战万宝矿产高度重视青年员工并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2015年,一支S&K项目“青年勘探队”应运而生,队员中最年轻的26岁,年龄最大的不超过30岁,主要负责K矿补充勘探任务。这也是万宝矿产接手S&K项目后贯彻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面临采区作业空间狭小、施工协调难度大、时间紧迫等重重困难,团队成员勇挑重任,K矿生产现场整天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最艰难的时候,队员们一面协调各方日常工程施工,一面连夜调整设计方案、反复论证,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一定要用好每一个钻孔、每一米进尺”,这是勘探队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专业的鄢雪龙在无数个加班中的坚持,刚离开校园便来到缅甸的他,很快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全英文的工作环境、全球化的管理体系,让这里的每一个中方人员在历练中得到了快速成长。
历经530个日夜,从第1个钻孔到第106个钻孔,累计施工30506米,团队齐心协力,提前半年完成了施工任务。更令人欣喜的是,勘探新增铜金属资源量50.6万吨,相当于探获一处大型铜矿山,有效延长了矿山寿命7年,大大缓解了当地缅籍员工对于矿山寿命的顾虑和担忧,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能让当地缅籍员工感受到中国形象、中国技术、中国速度,我们很自豪”,这是勘探队员彭浩最欣慰的,也是一起并肩作战的队员们共同的心声。经过一年半的朝夕相处,这支中方青年勘探队从最开始被缅方同事质疑,到赢得认可和肯定,并最终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资深缅籍地质主管还经常邀请中方队员到家中做客,一起品尝缅餐,聊家长里短。他常说:“We are family!”
积极创新,化不可能为可能的一场攻坚战在S&K项目,缅方人员经验丰富,中方人员专业扎实,各自发挥理论和实践优势,互相配合,形成了整体战斗力。
“It’s impossible!”在中方员工提出要提取和回收S&K项目堆浸场底部历史堆层中的铜(即存量铜)时,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缅方主管回答到,并指出中方接手前的项目运营方加拿大艾芬豪公司也曾针对存量铜采取专项措施,但收效甚微。“困难是用来克服的”,工艺部中方经理石剑锋表示信心十足。他也是一毕业就加入了万宝矿产,这是他来缅甸的第四个年头了,对S&K项目再熟悉不过。石剑锋的信心来自于前期大量理论分析和实验室柱浸试验工作,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证明了存量铜提取的可能性。
光有信心还不够,如何调动缅籍员工积极性成了一个新课题。缅甸是个佛教国家,奉行平均主义。加之长期被西方制裁,信息闭塞,很少能接触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理念。中方接手后,通过管理创新,变革激励机制,除了员工固定工资,开始实施奖金制度,逐步改变缅甸“大锅饭”文化。一些优秀的、有贡献的缅籍员工开始脱颖而出,其他员工奋勇争先,形成了良性局面,使得中缅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打好每一场攻坚战。
2016开始,一支年轻的中方团队承担了“提取存量铜”这项核心任务--战斗吹响了号角。S&K项目地处热带地区,40摄氏度的高温下,经常能看见这些年轻人在堆场、溶液池穿梭的身影。通过长期、耐心地与缅籍员工沟通,逐渐改变他们固有的思维方式,一道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计划采用微生物种群调控、波浪形翻堆、高酸低铜溶液强化淋洗等集成创新方案,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成功回收历史存量铜3982吨,增加收益1428万美元。在成功提取存量铜的同时,堆场整体浸出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2015年以来S&K项目堆场浸出率累计提升12个百分点,年增加收益约2000万美元。
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思考,展现出中方团队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实力,赢得了缅籍员工的信任和高度赞许。在缅甸国内相对复杂的形势及工会力量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中缅员工的相互认可和团结一致,意义尤为重大。与此同时,鉴于中缅员工文化背景不同,为凝心聚力、推进融合,项目中方团队在工作之余通过组织中缅排球赛、中缅足球赛、摄影比赛、英语比赛、专业技能竞赛,以及每年选派优秀员工到中国参观交流等等,让缅籍员工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公司很重视我们的幸福感”,从1998年就在S&K项目工作的总经理顾问U Ohn Lwin Myint说。
项目中方团队一直致力于加强与缅籍员工的沟通,通过共同努力,逐步打造出了一支优势互补、团结奋进的国际化团队,缅籍员工也在与中方员工的合作中,加深了对于矿山企业运营的认识。通过做好备件计划、加大缅籍员工培训力度、提升维护水平,采矿设备完好率相比之前显着提高,大幅节省了设备支出。通过优化运输道路,累计缩短运距达4公里,每年节省运输成本300万美元以上,“矿卡每跑一公里,在我眼里可都是钱啊!”采矿部周耀东博士经常和同事这样认真地说。车间电流效率大幅提升,有效降低了吨铜电耗……点滴的精益,带来了显着的效益。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当中32岁的车间主管蒋颖至今还没有成家,对于家庭和事业,他有自己明确的想法,“趁着年轻,我想多做一点事情”。
这支团队,凭借一场又一场的攻坚战,在S&K项目继续创造新的传奇……精益求精,高效统筹,锲而不舍的一场主动战年11月,S&K项目成功把2017~2018财年分红款汇回国内,标志着缅甸S&K铜矿项目已成功收回投资。
对于S&K项目财金部经理王鼎来说,这一刻来之不易!做好税审是资金汇回的前提,回忆起2018年税审工作,王鼎表示,一个字:难!经过近100人次沟通,提交了近10000页支撑材料,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顺利获得批复。S&K项目财务团队周密安排回款计划,问题导向,细致沟通,在美元走强、缅甸外汇紧张背景下,经过艰苦努力,在分红款审批、税务审计、补充贷款协议签订、还款计划审批等过程中,先后通过了缅甸央行、缅甸国家投资委员会、缅甸国家税务局等政府部门以及合作伙伴缅甸经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审批。与此同时,与多家银行协调,精心组织回款路径,确保资金安全、高效汇回。“每一项任务,对我们来说都是肩负的使命”。
项目财金部王鼎(中)与缅籍员工沟通税审准备工作正是有这群青年人,坚守在各自岗位、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成功推动S&K项目连续三年实现稳产超产,不仅为中方股东带来较好回报,更为缅方合作伙伴、缅甸政府带来丰厚收益,并带动了周边社区的持续发展,为当地提供2000多个就业机会,成为中缅合作的又一个示范项目。
“一带一路”,是成长之路、是共赢之路,离不开这些可爱的年轻人在异国他乡的坚守和奋斗,更离不开当地人民对他们的理解和认可。对这群年轻人来说,最难能可贵的,是看到缅籍员工竖起的大拇指,对他们说:“Gong die!”(缅语,中文意:很棒!)。

责任编辑:定律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