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9年03月08日 9:55 354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渤海的这一重大发现,是我的兄弟们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的成果。”全国政协委员、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南海二号平台经理郝振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说。

在2019年全国两会前夕,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中国海油宣布在我国渤海海域渤中凹陷的渤中19-6气田测试获得优质高产油气流,确定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可以供百万人口城市的居民使用上百年。这是渤海湾盆地50年来最大的油气发现。

2017年入冬以后,全国爆发的大范围“气荒”,让人记忆犹新。“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天然气的缺口仍然很大,这个气田为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增添了有力保障,有利于缓解冬季北方地区的天然气供应问题!”郝振山感慨地说。

渤海油田地处京津冀腹地,是我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基地。很多专家认为渤海湾是个典型的油型盆地,近50年的勘探发现储量也都以石油为主,而天然气偶有发现,也以中小型气田为主。渤海油田“摔碎的盘子,又被踩了几脚”的复杂构造让本就容易逸散的“天然气”无迹可寻,规模型天然气藏勘探更是难上加难。

天然气是优质清洁资源,我国天然气生产基地主要在西部。2010年,我国西部天然气产量达763.85亿立方米,合计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80.86%,而消费地却主要集中在中东部,中东部地区消费量占全国天然气总消费量的70%。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东部,尤其是华北地区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寻找大的油气田迫在眉睫。

据了解,自“十一五”以来,中海油响应国家号召,在渤海油田打响了“天然气大会战”,开启了在渤海“碎片”上寻找天然气的征程。经过多年潜心研发,创立了基于大数据的异常压力钻井决策系统,扫测异常压力的任何蛛丝马迹,确保作业安全。根据压力数据持续优化井身结构,最终让井眼实现“瘦身”,不仅节省了材料,还节约了作业成本。但是,该公司还根据地层特性建立优选钻头系统,通过上百次数值模拟,确定最优钻头设计,实现了钻探潜山地层的速度、深度翻倍。同时,在国内首创了抗高温无固相钻井液体系,保证在210℃高温下“钻井血液”的良好性能,一举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一系列高大上的技术,让天然气破水而出。

郝振山表示,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2020年前国家三大攻坚战之一,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主题,可见其意义重大、任务建局,清洁能源对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意义深远。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近40%,预计今年还将继续上升。这对油气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必须立足国内,发现和开发出更多的油气资源,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最后,郝振山还对记者透露,今年他的提案与南海油气勘查有关。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