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梦想的青春有彩虹
——记“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金川集团铜业公司张伟年
2018年11月15日 10:26 532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王峰
张伟年,金川集团铜业公司铜电解二车间电解精炼工技师。他善于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钻研技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在电解精炼一线摸爬滚打了22年,亲历了铜电解15万吨、20万吨生产系统建设及达产达标的全过程,从一名硫酸盐工迅速成长为电解精炼核心技术骨干,并在2017年甘肃省万名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铜电解精炼工决赛中夺得第一名。今年,他获得了“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
打开心锁 开动脑筋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项工作,用专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和艰苦奋斗、务实奋进的金川精神做强做优做大金川铜,就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与梦想。”张伟年认真地说。
在生产组织过程中,张伟年先后提出了几十余项合理化建议。例如,在中和槽内直立码放残极,使残极易于溶解,中和效率提高了10%;在结晶机进料口加装刻度尺,有效控制进料量,不仅提高了结晶率,还便利了操作;在脱铜I段电解槽合理调整添加剂,既提高了产品质量,脱铜效率也比原来提升了5%;针对始极片合格率不高、出现麻孔,铜皮单片重量轻、薄厚不均匀、边角不整齐、铜皮发酥发脆等现象,通过严格控制种板系统电解液体积平衡,加强电解槽面管理,延长通电时间,在种板循环系统高位槽内加圆柱形隔板,改变高位槽和电解槽回液管出口位置等措施,使始极片合格率从87%提高到了99.5%以上;对15吨冷凝水灌的改造,使流入废水处理站的冷凝水回收到了生产系统中,每年节约新水20多万立方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张伟年非常重视处理细节,日常工作中,他发现岗位工在使用蒸汽融化堵塞中和槽管道中的硫酸铜结晶时,现场蒸汽弥漫,易发次生安全事故。针对这一问题,他反复实践摸索论证,大胆提出采用冷凝水融化结晶的合理化建议,工区采纳应用后,既节约了大量的蒸汽又降低了安全隐患,每年给车间节约了蒸汽费用6万多元。
聚沙成塔 滴水成海
大处入手,小处着手。张伟年认为,“一沙一世界”“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许多大事都是由微不足道的小事组成的。没有做好小事的态度和能力,做大事只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生产无小事,针对各种管道阀门的走向和安全性,张伟年用热情和努力一心一意做事,提出了50余项合理化建议,并配合管理人员制定了相应的作业标准。特别是提议安装泵的远距离急停开关,在生产管道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岗位人员在控制室通过远程操作就能够立即阻断溶液的输送,而且还能减少溶液中有价金属的损失,得到了车间领导和安全组的一致认可。由他提出的调整泵出口伸缩节的安装位置、硫酸管道的改造等小改小革建议20余项,经过在生产中的应用,创经济价值2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伟年善于思考、发现、解决问题,敢打硬仗,是班组的标杆!”工友成刚说。
在15万吨试投产期间,对电解液的配比,技术条件的控制,取样化验等要求都非常严格,针对工艺技术条件波动大,电解液中酸、铜、镍及杂质含量变化大,严重影响阴极铜质量等瓶颈,在生产实践工作中张伟年不断探索,根据原始生产数据通过抽补液、加酸,将技术条件控制在范围之内。在最初操作过程中设备故障率高,管道接口、阀门等经常发生泄漏,劳动强度非常大,工作超时,休息日上班都是常事。他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利用自己的工作技能,通过看设备完好度,借助工具测量触摸设备的温度及震动情况,通过声音判断设备运转情况,总结出了“一看、二触、三听”的操作方法,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生产作业率,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任务,得到岗位职工的好评。
及时充电 赢得发展
张伟年认为,在这个知识与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追求成长,才能在公司市场化改革、“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行动,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中勇立潮头。
随着精益管理不断深入,成本核算制度不断推进,公司提出了“阿米巴”经营模式,要求实现全员参与经营,以核算作为衡量员工贡献的重要指标,培养员工的独立成本意识。各班组积极行动,人人积极思考,人人精打细算。张伟年提出,在种板电解生产系统中,电解液的温度可以利用,在电解过程中以自身产生的焦耳热代替换热器蒸汽加热,同时加强槽盖布的覆盖,管道槽罐的保温,将电解液温度控制在技术范围内。这一提议得到了班组的采纳,种板系统取消了蒸汽加热,大大节约了种板岗位能耗,大幅度降低了产品成本。
梦想的青春有彩虹。张伟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咬住”目标不放松,精准突破,聚光“焦点”,专心致志地向“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三年既定方向猛打猛冲;排除一切杂念,聚集起身边的所有力量,全力以赴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高地挺进。他说:“只有立足本职工作,立足企业发展、国家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