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高质量发展要补齐创新短板

2018年09月18日 8:47 525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8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到会祝贺。在这个国家级展会上,各类智能制造机器人及设备、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高新科技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也给笔者的思维带来巨大冲击。看到这些高科技的结晶,笔者感受到了国家制造业高质量的发展进步和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不由得发自内心地大赞一声:“厉害了,我的国!”

惊奇、激动、大赞之余,笔者又想起目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由于我国科技短板方面的“七寸”被美国掌控,自贸易摩擦开始,国内知名企业中兴通讯几乎陷入一片“死地”,让不少企业开始从“发热的头脑”中清醒过来,让笔者从过去“厉害了,我的国”的豪言中冷静下来。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笔者和众多国人一样,为曾经我国领先世界的成就叫好,但中兴事件让笔者真正认识到了高品质制造业的重要性,明白了什么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现在想来,我们过去不仅对中兴、华为这样的关键企业给予的支持太少,对更多需要帮助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忽略的也实在太多。甚至利用金融和房地产压缩制造业企业的生存空间,如华为被迫从深圳迁移到东莞,不就是迫于房地产价格的狂涨吗?这些年,高房价让制造业的血几乎都抽给了房地产业,最终的得利者是土地供给者和房产拥有者,而企业的员工辛辛苦苦干一年实业,还不如别人炒房的零头。不用费口舌,炒房与踏实劳动间所产生的惊人差距,让从事实业的人心凉了、神散了,高质量的发展无从谈起,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自然就被弱化了,这就是目前国内制造业面临的严酷现实。

打铁还需自身硬。综合以上现实,要问目前国家的制造业缺什么?其实大家都清楚,缺的就是创新力量。不少企业还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这正是国内制造业的“短板”所在,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不足。那么,再问高质量制造业的发展靠什么?不用置疑的是要靠高精尖的技术、高品质的产品,而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仍然是创新。就在今年6月6日无锡举办的“2018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们结合自身发展的曲折历程达成共识: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踏踏实实专注实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如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创新就是解放生产力的钥匙。回头再看中兴及其所在的通讯行业,未来要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只有吸取教训,不断自主创新,研发出高精度的“中国芯”,才不会让企业在关键时刻被人扼住喉咙。“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从通讯行业到所有制造业,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同样不能让自己的核心技术成为“短板”,受制于人。

从制度层面上来讲,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更多精力和财力向实体经济倾斜,特别是要把资源用在制造业上,要紧跟市场做实体。从中兴事件可以看出,我国现有问题主要是供给侧体系总体质量水平不高、制造业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国内产品供给和消费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面对如此现状,唯有瞄准实业兴国这一方向,坚持发展制造业,不断进行创新转型,提升供给体系质量,补齐创新短板,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想,推动供给逐步转向适应需求变化的中高端产品。其次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这是目前最为敏感且企业呼声最高、需求最迫切的问题。让笔者记忆犹新的是,几年前笔者所在企业因为员工跳槽,带走了企业的多项专利技术,给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历经8年诉讼,企业最终只获赔40万元。从这一事件就可以看出目前国家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短板所在。要想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必须从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开始做起。既要通过加大赔偿和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对潜在侵权者形成强大威慑力,还要加强审判和执法力度,对创新技术进行有效保护。

从主观层面讲,企业内部的“短板”也不少。企业首先需要建立健全企业家精神,这是企业获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迅猛发展,不同的企业家因不同爱好和个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层次,带领企业形成了不同的企业内部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企业精神。这些文化与精神理念有好坏之分,其经营的结果也大不相同。面对一些企业家精神的“短板”,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9月8日出台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提出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企业家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是将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关注的正是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问题,企业要做的就是重视企业家精神,用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创新,最终走向价值链中高端。

当然,在企业内部,补短板光靠企业家和企业高层不行,还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从长远看,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方向转型,迫切需要人力资本的质量提升和结构升级,更何况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企业对人才的持续培养是绕不过去的关卡,也是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总的来说,我国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在不断提升,但结构却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高端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上。另外,待遇问题也必须得到重视。中国的芯片为什么做不起来?答案是缺少人才,之所以缺少人才的根本原因是芯片工程师工资低、待遇差。据悉,一些做硬件的工程师技术含量高、干活累,待遇却不如编写游戏的人,于是这些工程师要么转行做游戏开发、要么转行互联网或金融,最终结果是芯片行业人才大量流失。失去了人才和创新,芯片行业的提质与领先从何谈起?这一短板我们必须尽快补齐,不论是根据“木桶理论”或者是其他企业经营哲学,人才作为关键性因素,最终将起决定性作用。

责任编辑:彭雨晨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