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采矿路尽之后 做活铜产业链
2018年08月09日 9:42 5806次浏览 来源: 湖南日报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黄婷婷
铜陵,这座长江沿岸的工业城市,兴于铜,也一度困于铜。
在铜陵博物馆展示区,呈现在“大江奔流”采访团记者面前的,是这座城市始于商周、绵延了3500余年的铜采冶历史。
开采持续,资源有限。2009年,铜陵自请列入了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
铜陵的发展主题,从1991年的“醒来”,相继变成“起来”“崛起”,直到2014年,开始“转型”。
铜陵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运输条件优越,利于铜矿进口。能否通过铜深加工获得高附加值,补充和延伸铜产业链,成为铜陵传统铜产业转型的关键。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铜陵有色”)是新中国最早建设起来的铜工业基地,经过60多年的发展,铜陵有色电解铜产量国内第一。
铜陵有色总经理蒋培进介绍,这要归功于铜陵有色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和升级。
2008年,铜陵有色关闭了新中国第一座铜冶炼厂——第一冶炼厂。
2017年,拥有18万吨电解铜产能的第二冶炼厂也因产能落后被永久关停。
蒋培进带记者来到2010年成立的金冠铜业分公司电解铜车间,车间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几乎看不到工人。
蒋培进介绍,过去第二冶炼厂年产四五万吨电解铜,需要3000余名员工,现在年产40万吨电解铜,只需要800名员工;同时,耗能大大减少,成本大幅降低。
金冠铜业分公司党委书记王习庆告诉记者,目前,金冠铜业分公司已累计生产电解铜196万吨;还将铜矿废渣“吃干榨净”,生产硫酸、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原料,炉渣还可以送到下游水泥企业做高档水泥添加剂。
铜陵围绕铜产业,不断完善铜产业链,做出“新文章”。
记者在华创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华创新材”)的生箔车间看到,随着生箔一体机卷轴缓缓转动,只有6微米厚度的铜箔像布匹一样呈现在记者眼前。
铜箔像绸缎般闪闪发光,用手轻轻触摸,窸窸窣窣着响,几乎感觉不到厚度。
“它的厚度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华创新材副总经理殷勇介绍,铜箔广泛应用于通讯设备、锂离子蓄电池、电视机等,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市场对高性能铜箔的需求日益增加。
殷勇用蓄电池来打比方,铜箔越薄,密度越高,同样体积的电池便可承载更大容量的电量。
殷勇指着一卷6微米厚的铜箔告诉记者,铜变铜箔之后,市场售价已是原材料铜的1.5倍。
铜陵市经信委副主任周金生说,铜陵正在打造铜杆、线、板、带、箔、管、棒、粉及铜艺术品等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产业链,加强铜产业核心带动力。
据了解,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已经成为安徽第一个获国家批复的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
据铜陵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今年前5个月,全市81户铜产业企业实现产值542.2亿元,同比增长18.5%;铜基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82亿元,增长22%。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