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今后我国有色金属产量增长要以再生金属为主
2004年11月15日 10:38
69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行业动态]今后我国有色金属产量增长要以再生金属为主
(记者杨进欣) 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周长益指出,由于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短缺日益严重,而需求量有增无减,今后,我国应大力发展再生金属行业,有色金属产量的增长应转变到以再生金属产量增长为主的轨道上来。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产量快速增长。1983年我国有色金属产量只有131万吨,2003年达到1205万吨,2004年将达1380万吨,11年间增长了10倍,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但是我国又是有色金属矿产相对匮乏的国家。45种主要矿产资源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铜和铝土矿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和7.35%。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王恭敏介绍,目前我国探明储量中铜矿只够7年开采,铅的可采储量也只有6-7年,铝土矿也不足30年。国内资源供给不足导致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03年我国50%的氧化铝、60%以上的铜资源依赖进口,有限的矿产资源已经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桎梏。
另一方面,有色金属工业也是耗能大户。如冶炼一吨电解铝耗电约1.5万千瓦时,每年仅电解铝耗电就占全国电力消费的5%左右。在能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已经支撑不起有色金属的快速发展。
同时,我国有色金属消费也迅速增长。近10年来,我国铜铝消费每年分别以18%和23%以上的速度增长,主要有色金属品种消费增长是GDP增长的两倍。因此,大力发展再生金属行业,已经成为解决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和降低环境污染的关键所在。
废旧金属资源在国外称为“城市矿山”,95%以上的都可以再回收利用,称的上“有限资源,无限再生”,再生金属业是名副其实的“变废为宝”的朝阳产业。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秘书长王吉位介绍,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废铝积蓄量已达5320万吨,2004-2010年还可再积蓄4300万吨;我国废铜的积蓄量已达2346万吨,这将在未来30年内陆续的进入再生铜市场。随着我国电力、电子、通讯和房地产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更新,各种工业和民用废弃物的数量和品种也急剧增加,构成了数量巨大的再生金属资源。另外,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废旧金属,这就为我国发展再生金属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证。
发展再生金属业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资源短缺,还可以大大的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3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257万吨,与生产相同数量的矿产有色金属产量相比,节能1262.6万吨标煤,节水10.25亿吨,少排固体废弃物5.64亿吨,少排放二氧化硫25.62万吨。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9月28日“全国首届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就专门指出,到2020年,我国再生铝产量在整个铝总产量所占的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提高到60%,就能替代3640万吨铝矿石需求,节电1365亿千瓦时,节水9100万立方米。
目前,我国再生金属的发展潜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3年再生有色金属产量为257万吨,只占有色金属总量的2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2002年再生铝产量在铝生产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日本为99.5%,意大利为75.6%,美国为50.6%,德国为50.6%,而我国只有21%。
周长益指出,我国再生金属行业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再生金属行业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循环经济中发展最好的行业。今年初,中央领导做出批示,明确提出要制订相关政策,扶持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并强调指出,铝的再生利用性能比较好,要制订产业政策,扶持再生铝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已委托中国有色金属再生金属分会制订《中国再生金属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其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再生金属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推动再生金属产业的技术升级,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国家发改委今年开始在国债资金中设立了“资源综合利用国债专项资金”,支持再生金属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建设。今年已两次组织专家论证,审定了一批项目,明年将设立再生金属专项,继续支持再生金属产业的示范项目,大力推动我国再生金属工业的技术进步,全面提升再生金属行业的装备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