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紧牙关不放松 “炭”究发展新动能

——记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优秀员工陈开斌及其研究团队

2018年04月27日 15:10 490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QQ截图20180427150922

有这样一个团队,用3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头顶亏损“帽子”到年人均创利30万元的巨变。这个团队在巩固传统炭素领域的基础上,开辟了炭素环保、炭素智能装备、新型炭材料等三大领域,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二等奖1项、申报国家专利30项、实施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项目11项、发表科技论文35篇。

这就是陈开斌带领的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炭素研究所。因业绩突出,该所荣获2017年度“郑州研究院先进单位”和“总经理特别奖——炭素领域开拓创新奖”,陈开斌同志荣获2017年度“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优秀员工”称号,并已推荐为2013~2018年度郑州市劳模候选人。

华丽转身赢尊严

    2015年1月,陈开斌通过竞聘走上了炭素研究所领导岗位。炭素研究所从原铝电解炭素研究所分离出来,由于种种原因,炭素研究团队连续几年都处于亏损状态。上任伊始,陈开斌对全体团队成员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我们要树立迎难而上的精神,有斗志、有激情,要用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维护团队的尊严,对得起院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在他的主持下,该团队经过一个月的讨论,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发展方向。作为科研团队,要坚定走自主研发之路,始终坚持以服务和提升企业科技水平为出发点。炭素研究所要在传统铝用炭素领域研究基础上,加快向炭素环保、炭素技术装备和新型炭材料三大研究领域拓展,早日重塑郑州研究院在炭素领域的品牌形象。

陈开斌认为,一个团队是否有活力,除了明确目标方向以外,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谁干得好,成绩和荣誉就归谁。他立下规矩,对课题组长、项目负责人实施动态管理,3个月完不成既定目标就自动“让贤”。

炭素研究所在陈开斌的带领下,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一锤地钉、一步一步向前进。到2015年年底,该所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实现利润263万元,一举扭转亏损局面,实现了华丽转身。所承担的中铝集团6项重大项目,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年度评估。久违的灿烂笑容重新挂在了每一位成员的脸上:“我们终于可以抬起头了,一年来的酸甜苦辣,‘白加黑’‘五加二’,统统都值得!”

3年来,炭素研究所从7人发展壮大到了18人。随着人员队伍不断扩大,陈开斌又组织制定了目标责任分解机制、业绩对话机制及激励约束机制等九项制度,用制度激发员工的活力。如今,大家激情满怀、精气神十足,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创新团队氛围已经形成。2017年,炭素研究所先后获中铝集团“安全、干净示范班组”“郑州市学习型标兵班组”称号。团队成员中有1人荣获“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3人获“郑州研究院标兵”称号,1人获“郑州研究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6人获聘“郑州研究院五级工程师”。

妙手回春祛“癣疥”

中铝集团董事长葛红林曾说:“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要求。响应者生存,逆行者出局,领先者壮大。”作为中铝集团的技术中心,郑州研究院将集团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认真践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2016年,炭素研究所把铝电解大修渣无害化处置技术研究作为重点任务,组织精兵强将加紧攻关。

铝电解大修渣是铝电解生产中伴生的固体危险废弃物,,犹如铝电解行业之“癣疥”,遭人诟病。在郑州研究院研发人员的努力下,我国铝工业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将铝电解大修渣进行无害化处置。

2016年5月,90后硕士研究生杜婷婷加入炭素研究所,与孙丽贞、尹大伟等一道致力于“铝电解大修渣无害化处置项目”的工艺技术研究。研发的道路布满了荆棘坎坷,但项目组研发人员都是“倔脾气”,在他们身上有一股“蚂蚁啃骨头”的韧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们为找到祛除大修渣有害成分氟化物、氰化物的最佳方法,从10g、30g、300g微型级试验开始,逐步加大试验级别,失败了就总结经验,从头再来。郑州研究院总经理史志荣始终关注该项目组,全方位给予大力支持,极大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大家的信心。经过9个月的昼夜奋战,该项目组终于从千组数据中遴选出最佳工艺参数,铝电解大修渣无害化处置技术研究取得圆满成功。

很快,中铝集团做出决定,以郑州研究院的技术为支撑,在包头铝业公司建设中铝首条铝电解大修渣无害化处置示范生产线。陈开斌作为技术主要负责人,全力以赴投入到示范生产线的建设中。2017年4月,示范生产线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营,通过了中铝集团组织的技术评估。至今,示范生产线已连续、稳定运行一年以上,日处理大修渣37吨,达到了年处理万吨的设计产能。处理后的无害化渣和循环水溶液中,氟化物浸出浓度为4.55毫克/升,低于100毫克/升的国家标准;氰化物浸出浓度为0.012毫克/升,低于0.5毫克/升的国家标准,达到了无害化标准和国家I类固体废物标准,真正实现了铝电解大修渣的无害化处置,为全国铝电解企业树立了标杆。

2018年3月,中铝集团第二条铝电解大修渣无害化处置生产线在兰州分公司建成投产;新疆某公司铝电解大修渣无害化处置项目合同已签订,正在积极推进中;甘肃酒泉某公司的铝电解大修渣无害化处置项目完成了初步设计评审,还有数家铝电解企业表示了合作意向,有的已展开了商务谈判。

陈开斌说:“郑州研究院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已成为铝电解大修渣无害化处置的一面旗帜。若实现全国范围推广应用,每年将有70多万吨大修渣避免土壤掩埋这样低端、粗放的处理方式,从技术上杜绝有毒物质对大气、土壤和水质的污染,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自主创新谋新篇

    解决铝工业环保问题,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创新发展之路。陈开斌认为,搞科技研发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一定要跑在别人前面才行。在他的带领下,该团队通过自主创新,在多项重要技术研究上取得了突破。

铝电解废阴极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获阶段性突破。2017年5月,陈开斌团队把目光投向了炭素环保领域的另一项前瞻性技术研究——铝电解废阴极资源化综合利用。以罗钟生、王珣、刘彤等青年技术人员为主的课题组,通过论证,很快制订出技术研发路线图,并迅速展开研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铝电解废阴极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已走出实验室进入了工业化试验阶段。数据表明,在完成铝电解废阴极所有危险要素无害化处置的同时,可实现对高附加值石墨碎和电解质等资源高效回收,变废为宝。

新型功能炭材料的研究开发取得重要进展。2017年11月,陈开斌团队“新型功能炭材料的研究开发”项目,成功入选郑州市第二批“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创新领军团队”,获得450万元的专项科研经费支持。罗英涛、杜娟等成功研制出比表面积达2288㎡/g的多孔炭,开发出比电容达223法拉/g的氧化锰-聚苯胺-多孔炭三元复合储能炭材料,解决了非极性炭纤维在水系环境中难浸润的科学难题,制备出炭纤维/聚苯胺同轴复合材料。

新型连续阳极铝电解新工艺取得进展。在陈开斌的指导下,张劲斌通过对适宜于连续阳极用新型干糊的配方、流动性、抗氧化性、导电性等相关性能系统的深入研究,成功解决了基于新型连续阳极铝电解新工艺对阳极糊料的问题,满足了新型连续阳极铝电解工艺的需要。该项目为铝电解行业的前瞻性技术,旨在通过缩短传统铝电解工艺流程的方式,实现大幅度降低铝电解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传统铝用炭素技术助推企业提质增效。以苏自伟、蒋杨为骨干的提质增效项目组,在抚顺铝业提升炭素品质和降低成本方面发挥突出作用。通过努力,使抚顺铝业阳极一级品率较基准期提高了30%~40%,在集团公司树立起了品牌,赢得了口碑。以胡聪聪等青年科技人员为骨干的阴极项目组,顺利完成了阴极在电解过程的自石墨化研究和阴极石墨碎检测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得到高度评价。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炭素研究所经过3年的拼搏,成功营造出追求创新、支持创新、激励创新的浓厚氛围,由“丑小鸭”变为“白天鹅”,在全国炭素行业树立起了郑州研究院自主创新技术的引领者的品牌形象。(刘建成)

责任编辑:杨净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