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联合研究提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新模式

2018年04月04日 11:22 457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邢光福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林寿发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合作,研究提出了华南大地构造演化新模式,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刊发在国际SCI期刊《Geology》上。

华南大陆由华夏和扬子两大地块沿钦杭结合带碰撞拼合而成,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历程、多期次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造就了华南大陆丰富多彩的成矿作用,也使其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南京地调中心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开展了华南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近期,双方联合发表文章称,华南元古代—中生代经历了多地体增生—碰撞、大规模走滑运动和造山后两块体沿剪切带裂离等一系列重要构造演化阶段。华夏地块由西华夏和东华夏两个地体组成,两者之间的界线为本次研究新识别出的主走滑断层——闽西北断裂带。约1.0~0.88Ga格林威尔造山期,包括西华夏和怀玉地体在内的多地体拼合形成联合地体。联合地体于850~825Ma西向俯冲形成了九岭地体的弧后—弧体系,随后于约820Ma与扬子地块沿赣东北断裂/缝合带发生碰撞,即晋宁造山运动。

早古生代时,西华夏与东边另一个可能的地体发生碰撞,即武夷—云开造山运动,导致区域发生大规模加里东期变质变形。之后,该造山带的一部分和东边的地体裂离,仅西华夏的东缘残留下部分早古生代造山带并保存至今。

东华夏可能属于靠近古特提斯南缘的一个印支期造山带,印支期时或之后,沿闽西北断裂发生大规模左行走滑而迁移至现今的西华夏东部;江山—绍兴断裂带的运动,将联合地体分隔成变质程度较低的怀玉地体和变质程度较高的西华夏变质岩两部分。

上述华南大地构造演化新模式,对于进一步从全球构造观认识华南地质、华南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深部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