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新时代 不忘科技报国心——江铜集团铜材有限公司连铸连轧技术攻坚克难侧记

2018年03月28日 11:11 717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科技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乃国之利器;而科技创新则是“主动力”创新的重中之重。然而,企业的科技创新之路漫长而艰辛,甚至带着一丝枯燥和乏味。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科技创新就如同毛毛虫的化蝶梦,需经历漫长的等待和痛苦的煎熬,层层蜕变方能“破茧成蝶”,嬉戏于姹紫嫣红中。
多年来,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科技人员弘扬了科技报国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产实践中,深入推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他们在探索连铸连轧技术的征途中披荆斩棘,将连铸连轧设备国产化、达到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追求目标,提升改造旧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为技术攻关、企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和2006年,江铜集团铜材有限公司从美国SOUTHWIRE公司引进SCR3000/4500连铸连轧铜杆生产线,其主产品规格为Φ8 mm铜杆,设计总产能为37万t/a。建厂初期,由于外方对核心技术实施垄断和封锁,原设计工艺设备、质量和成本空间受到限制,导致竖炉“卡炉”“回火”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中间包PIN浇铸不稳定、铸轮开裂、轧制时挤线、粘夹送辊、辊面凹坑或小裂纹、卷曲乱线等问题,导致铜杆产品夹杂、表面坑洞、裂纹、空心断线及氧含量超标等,成本能耗大,成为制约生产的技术“瓶颈”,客户投诉率高、经济损失较大,既影响生产顺行,又有损企业形象。
面对外方的技术封锁和刁难,江铜的科技人员没有退却,抱着“不破难题终不还”的决心,他们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和发明之中。科技创新难度大、风险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往往会劳而无功。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他们终于摸索出了调整火力控制、采用多种燃烧方式等方法,竖炉“卡炉”“回火”现象少、系统故障率低,铜杆产品质量好、表面光亮,竖炉炉龄高,铸轮寿命长,成本能耗低,用勤奋、智慧和汗水浇铸出朵朵连铸连轧技术之花,走出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短短几个月时间,科研人员完成了对SCR连铸连轧铜杆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成功地解决了炉铸区系统技术创新、燃烧系统及轧卷系统优化等技术瓶颈。铜杆产品质量缺陷少,氧含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完全能满足国内外客户对高端铜细线及超微细线的特殊需求,客户投诉率低、满意度高,经济效益好。目前,两条SCR铜杆生产线总产能已超过42万t/a,远大于原设计总产能37万t/a,其中SCR3000铜杆生产线不到5年,即收回了全部1.98亿元的投资;SCR4500铜杆生产线仅用两年,收回了全部1.60亿元的投资。今日的江铜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铜杆生产基地之一,这也是该企业综合实力的有利证明。
当前,国内铜加工产品市场已趋于饱和,铜杆线、裸铜线、镀锡线等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江铜瞄准铜杆线加工行业发展最前沿,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科技创新和发明为龙头,将转型升级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引擎。《竖炉加料用料斗》《连铸连轧生产线铜杆表面吹干装置》《SCR连铸连轧生产线铸轮吹干装置》《轧辊高压乳液喷刷清理装置》《连铸连轧生产线乳液中机械油清除装置》《连铸连轧铸机高压水喷嘴》等28个项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由于该公司技术创新水平已在国内同行业领先,部分技术国际领先,促使该公司呈井喷式发展。2010年,成立广州江铜铜材有限公司,引进德国Contirod 40万吨连铸连轧铜杆生产线,年经营收入200亿元,年税收1亿元,产品畅销华南区及东南亚地区,现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铜杆线生产基地之一;由于产销两旺,新增美国南线SCR9000连铸连轧铜杆生产线正在初步设计之中。2014年,江铜与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企500强天津华北集团强强联合成立江铜华北(天津)铜业有限公司, SCR4500连铸连轧铜杆生产线年产能达20万吨,产值突破110亿元,上缴税金超过5000万元,创造了中国混合型经济的典范。江铜并购浙江诸暨宏磊集团铜材厂德国Contirod 15吨连铸连轧铜杆生产线正在商洽之中。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科研人员更加光荣的使命和艰巨的任务。江铜科技人员深感责任重大,主动面向铜深加工行业尖端科技,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努力开发高附加值的超微铜细线、超细银铜线及超细锡铜线等高新技术产品,着力提升江铜的整体科技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在铜杆线加工业领域不断实现新突破,为把江铜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铜杆线加工企业而奋斗。
(张伟旗)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