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消云去,“铜都地标”的前世今生

2018年02月07日 9:25 217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2017年11月20日,历时一个半月的拆除,陪伴和见证了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60多年发展变迁的反射炉二号尾气烟囱成为了历史。

前世:

功勋之炉,铜都大地地标建筑

    作为新中国“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国家五大铜业基地之一,大冶有色冶炼厂是我国最早生产的有色冶炼企业。其中,反射炉作为第一座“功勋炉”,开创了新中国冶炼史的新篇章。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冶有色建起了120米高的转炉一号尾气烟囱,后建的百米烟囱和原有的130米反射炉二号尾气烟囱一起,双峰并峙,成为黄石重工业城市的象征,成为铜都大地的地标建筑。

1957年7月1日,大冶炼铜厂(冶炼厂的前身)主厂房破土动工,反射炉位于炼铜厂房北区,与转炉成南北对称布局。在当时缺乏运输力量和大型施工机械的条件下,整个工程的土建基础、材料搬运、大型设备以及钢梁屋架的安装,几乎全部是靠手工挖掘和人拉肩扛来完成。建设者们住在农村,吃在芦席搭起的食堂,不怕寒暑,晴天大干、雨天抢着干,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建成投产了炼铜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曾镶嵌在高高的烟囱上,表达着当时人们的情怀,也见证着当时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

1960年4月投产以来,反射炉50年来共熔炼了约1300万吨铜精矿,生产了约490万吨冰铜。正常投产后,年粗铜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此后几十年间,为适应冶炼厂生产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反射炉进行了63次检修和300多项技术革新、改造。1999年,其合理化建议获“全国职工重大科技成果奖”。不仅如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山达克工程还引进反射炉生产技术,结束了该国百年来不能炼铜的历史。

今生:

绿色厂区,清洁文明示范工厂

    尽管为冶炼厂、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反射炉也存在着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直面发展窘境的冶炼人心里明白,不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发展无从谈起;不环保改造,冶炼厂将面临“生死”难题。

乘着改革的东风,冶炼厂启动了总投资16亿元、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铜冶炼节能减排工程建设。2011年11月6日晚,反射炉大放铜后停产,并逐步拆除,结束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

一年后,在原炉址上,一座雄伟的澳斯麦特炉拔地而起,冶炼厂装备实现了更新换代,奠定了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淘汰落后装备的同时,该厂先后投入数亿元对环保项目进行同步建设。

7年来,冶炼厂淘汰落后产能与环保技改建设相辅相成,深度脱硫项目、新污酸系统、环境集烟系统等30多个环保技改项目顺利完工,转炉、精炼炉等冶改配套项目改造投产,有效减少了烟粉尘、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能源消耗。环保工作永不停步,该厂又对照国家环保新的要求、新的标准梳理出7项环保项目,将投入1亿元进行改造完善。

仰望蓝天,见云卷云舒;清风拂面,可吐故纳新。反射炉二号尾气烟囱的成功拆除,彰显了大冶有色履行社会责任、建设“清洁文明工厂”的担当和决心,“环保有色”建设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

(郑沛田)

责任编辑:杨净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