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到底有多厉害

2018年02月01日 9:9 614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C919大型客机、“鲲龙”AG600水陆两栖飞机成功首飞,时速超过35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实现商业运营,“蓝鲸一号”钻探平台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回顾2017年,中国制造的高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让国内外不少人直呼“厉害了,中国制造”。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到底厉害在哪里?“中国制造2025”实施进展如何?1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17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发布会。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等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一批大国重器相继问世

“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一批重大标志性的项目和工程陆续落地,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飞机、集成电路、新材料、飞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

据统计,2017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13.4%,快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6.8个百分点;电子制造业的增速达13.8%,装备制造业增速达10.7%。其中,工业机器人去年产量比上一年增长68.1%,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比上一年增长51.1%。

“目前,我国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近40%,实现网络化协同的制造业企业超过30%,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超过20%,在家电、机械、航天等垂直领域,涌现出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说。

苗圩指出,2017年,我国高端装备创新、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制造业创新中心五大工程深入实施,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大飞机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更快,一批大国重器相继问世。同时,“两化融合”更深,智能制造工程大力推进,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行,工业APP也在商业化应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三个基本格局仍未改变

目前,中国制造的发展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面临着问题和挑战。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苗圩给出了一组数据: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累计保有量达到18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的50%以上;从2017年年底达到的水平与2012年相比较来看,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提高了2倍,价格下降了70%。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动力电池生产国,新能源客车的出口已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我国一批领先企业的纯电动汽车主流车型续航里程可达300公里以上,与国际水平相当。”苗圩表示,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处在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抢占先机的重要机遇,实现“换道超车”。

辛国斌也表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存在着行业散、小、乱的状况,产品的安全隐患也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创新能力不强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没有彻底扭转、取得突破。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辛国斌指出,“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有三个格局没有改变: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整体上仍处于中低端的格局没改变;三是前堵后追、两面夹击的外部竞争环境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制造正向智造、创造转变

如今,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无人机等新产品层出不穷,且研究不断深入。中国制造,正向中国智造、创造转变。

“人工智能离我们已经不远了。”苗圩表示,今后工信部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手段,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相融合。要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重点突破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开源开放平台等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

试想2025年,中国制造会是什么“模样”?日前,《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2017年版)在京发布。对此,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表示,到2025年,我国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三大产业将整体步入世界领先行列,成为世界第一,而且创新模式将由跟随到并行,进而跨入引领。到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天装备、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农业装备等,将整体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处于世界第二、第三;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民用航空装备这两个产业与世界强国仍有一定的差距;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高性能医疗器械两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存在较大变数,如能采取有效、正确路径和政策,有望进入或接近世界先进行列。

苗圩表示,2018年,工信部将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培育、百万工业企业“上云”等工程,提升制造业的供给体系质量,优化制造业的发展环境,特别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交易性的成本等。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