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2018年01月05日 9:41 317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到成都去生活。”2017年,一首民谣歌曲《成都》红遍大江南北,也让这座被誉为“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的天府之城成为全民向往的幸福之城。

未来的成都也许更值得期待!

在2017年12月11日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一份名为《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送审稿)》的文件获得全会审议通过。这份规划全景描绘了成都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脉络和蓝图愿景。从这份规划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这座沉淀着厚重历史底蕴的文化古城正一步步迈出坚实的步伐,即将在新时代绽放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过程中,成都市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的规划和研究工作。其中,正在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的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将为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宏观规划和综合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2017年12月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在成都挂牌成立。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在成立仪式上表示,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开展成都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为成都市编制完善发展规划提出科学利用地下空间、地质资源的宏观判断和建议,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中央地方财政统筹、局市多方联动、深地计划融合、多元信息共享、业务平台共建、产学研用一体”的城市地质工作模式,为地质调查支撑服务城市发展提供了示范。

会议详细介绍了《成都市城市地质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和《支撑服务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地质调查报告(2017)》。

“这两份报告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成都市开展多方联动、统筹合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将成为成都市未来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地质资料,对于成都市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和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阶段成果:成都地下空间地质条件总体良好据了解,成都目前正在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新战略,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将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科学、综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对优化成都市城市规划布局和国土空间开发、实现空间转型升级和城市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2017年2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充分发挥优势,结合已有地质调查工作,联合10个单位,对16类、155份调查成果和近6500个勘查钻孔成果进行了集成分析和二次开发,系统研究了成都市城区与规划区5726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基础地质条件、应防范关注的地质问题和需统筹保护的资源,提出了分区分层综合利用建议,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形成了《支撑服务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地质调查报告(2017)》(以下简称“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地质条件总体良好。一方面,成都市城区和规划区具有稳定的扬子板块基底,区域地壳稳定性好,区内发生破坏性大地震的可能性较低;另一方面,成都市城区和规划区下部基岩完整性较好,砂砾卵石土具有较高的地基承载力,可为区内大型、高层建筑的主要持力层,地下空间利用洞室稳定性较好。

调查报告还提出了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需要重点防范关注的地质问题。调查显示,成都市西接青藏高原东缘,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地貌类型涉及平原、台地、低山、丘陵,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需要重点防范关注活动断裂、富水松散砂砾卵石土、膨胀性黏土、软土、含膏盐(钙芒硝)泥岩和含瓦斯地层、咸水等7个地质问题。

同时,调查报告还提出,因地下空间利用具有较强的不可逆性,在规划与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统筹利用和协调规划其它优质资源。就成都来说,需要统筹保护的包括平原区和台地区下部的优质地下水资源、浅层地温能资源、生态湿地资源以及文物和地质遗迹资源等4类资源。

合理规划:提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建议“通过综合考虑成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良好条件和约束性地质要素,结合区内地质结构条件空间与垂向上的差异,我们提出了成都市地下空间资源分区、分层综合利用的建议。”成都地调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调查报告中将成都0米~200米的地下空间资源分为了四层。报告建议:0米~30米的地下空间应加强特殊类土等地质问题防范与处理,优先以生活娱乐、停车场、地下商场等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的方式进行利用;30米~60米的地下空间利用地质条件总体优良,可优先利用,利用方式可以物流通道、综合管廊、地下交通等公共服务为主;60米~100米的地下空间利用应统筹保护优质水源地,协同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利用方式以生产储存为主;100米~200米的地下空间利用也要统筹保护优质地下水水源地,防范钙芒硝溶蚀腐蚀性问题,可作为中长期规划利用空间。

同时,结合成都市“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地质条件分析,调查报告也提出了成都市城市发展规划实施中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地质建议。

“东进”地区除龙泉山区外,地质条件总体优良,地下0米~200米范围有利于地下空间利用。建议将自动化程度高、环境影响大的工业企业转入地下,加强地下仓储、污染与垃圾处理、变电站、地下水库和洪水调蓄等利用。

“南拓”地区,地下0米~60米地质条件优良。建议优先进行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综合体、军事等高精端科研利用。

“西控”地区,地下0米~30米富水松散砂砾卵石地质问题突出,30米以下需统筹保护隔水层和优质水源地,地下空间利用约束性地质要素较多,需谨慎开发。建议除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重大基础设施外,不做大规模利用。

“北改”地区,地下0~30米范围内富水松散砂砾卵石土和膨胀性粘土等地质问题较为突出。建议优先利用30~60米地下空间,加强地下仓储、物流、快速货运通道的建设和利用。

“中优”地区,0米~30米地下空间利用程度高,同时约束性地质要素较为发育,30米~200米地下空间利用地质条件良好。建议进一步优化0米~30米地下空间利用方式,加强30米以下地下空间优先利用,以及地下综合交通网、商业综合体、综合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未来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全方位地质支撑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与成都市国土资源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编制了《成都市城市地质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系统开展成都“空间、资源、环境、灾害、文化”综合地质调查,为成都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以及“集约、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地质支撑。

根据实施方案,成都市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将瞄准打造地上地下一体化的“透明成都”、支撑“智慧成都”规划建设与管理,建设国际一流的地下空间多资源协同开发利用的创新基地,创建地质调查工作支撑绿色发展的示范城市3大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7项主要工作。

实施方案明确,将紧密围绕成都市“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一是开展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地质结构探测,系统查明成都市建成区地下100米和规划区地下200米以浅地质结构,建立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二是水文地质调查,查明成都市主要含水层及优质水源地,建立标准水文地质结构;三是工程地质调查,查明成都市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建立标准工程地质结构;四是浅层地温能调查,查明浅层地温能分布和赋存条件,评价其资源潜力与适宜性;五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取不同用途地块水土环境本底数据,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支撑;六是第四纪地质与断裂活动性调查,重建成都平原古地理环境演化历史,分层评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区域地壳稳定性;七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络、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及和地下空间政府决策分析平台建设。

其中,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探测将重点突出中心城区,以及天府新区、天府空港新城、成都国际生物城、简州新城和淮州新城等5大规划区,面积1584平方千米,选取天府新区中央商务区等5个典型地区进行地下空间综合应用示范;浅层地温能资源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重点部署于南部天府新区和东部龙泉、简阳等地,服务于城市规划区绿色清洁能源利用以及特色农业和生态产业规划、发展;针对龙泉山断裂带和新津-成都-德阳隐伏断裂带部署断裂活动性调查与地应力监测,为成都城市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在调查技术方面,将通过地下探测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综合地质调查、多时相遥感解译、多参数综合钻探、高精度综合物探、多维度地质云计算以及多要素综合监测等手段,系统开展成都城市地质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深入推进“一孔多用”、“综合物探”和“综合监测”的统筹。

据了解,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成都市计划通过5年全面完成成都市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2018年至2020年,全面完成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与区域水工环综合地质、第四纪地质、浅层地温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调查;2021年至2022年,全面完成成都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设及资源综合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地质环境综合响应评价、资源潜力评价,建成成都市城市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络以及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和地下空间政府决策分析平台。同时,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及时将调查、勘查成果应用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各项工作。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