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中的黄金世界”

2017年08月11日 14:39 242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遂昌金矿打造示范性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遂昌金矿是浙江省唯一一家集采、选、冶为一体的省属国有黄金矿山企业,开采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上元年间(公元671~675),享有“江南第一矿”的盛誉。自2005年取得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后,高标准、高起点开发打造矿山旅游景区。短短几年间,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已经是全国第一个建成AAAA级旅游景区的国家级矿山公园和全国唯一一个被命名为“中国黄金之旅”的旅游景区。日前,国土资源部又传来好消息,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从参加申报的众多世界级、国家级地质公园、矿山公园中脱颖而出,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成为了全国黄金行业第一个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历史悠久 文化遗存丰富厚重

遂昌金矿位于浙西南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金、银等多金属矿产区,早在初唐时期就已被发现并开采,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北宋元丰年间,治岭头矿区开始了规模化的银矿开采和冶炼,《宋史·地理志》《宋会要辑稿·食货》皆记载:处州遂昌盛产金银,称“永丰银场”,平均年产白银8万两。明朝,处州一带产银一度高达87580两,成为全国最大矿银产地,其探矿、采矿、冶炼技术长期居世界领先水平。据《明史·食货志·坑冶》《浙江通志·处州·物产·矿》和《菽园杂记》记载:明代,这一地区的矿坑星罗棋布,开采冶炼兴盛,品质上乘。

长达千年的开采历史,给遂昌金矿留下了丰富的古代矿业遗迹和采矿遗址。其中,“唐代金窟”古矿硐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文献记载丰富详实,是国内稀有的有条件恢复“烧爆法”采矿、“灰吹法”冶炼工艺场景的矿山。烧爆法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代开凿都江堰宝瓶口,唐代开凿龙门砥柱,均使用了烧爆法。遂昌金矿的烧爆法遗迹,是中国古代烧爆法唯一见诸报道的现场遗迹实证,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矿冶科技史和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遂昌金矿古代采用灰吹法冶炼,能够有效地提取并分离矿石中的金银,选矿冶炼回收率极高,其中的制团烧结工艺,现代冶金工业直到1911年才由德国人发明。与千年矿业文明遥相呼应的还有汤显祖文化,汤显祖在遂昌从政的历史渊源又给遂昌金矿增添了几分人文情怀。

“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这是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留下的诗句,讲述的是对明朝廷矿政的不满与无奈。明朝万历年间,神宗皇帝大开矿山,中使四出。万历二十五年春,江浙矿使——太监曹金到遂昌督办银矿坑冶炼,并虚报矿坑73处,勒逼时任遂昌县令汤显祖复开黄岩坑矿硐。太监曹金“先辇水役徒数百人,增车至一百三十五辆”以排除矿坑内积水,然“车戽三年,杳无底绩”。由于时年矿税沉重,加之矿政暴虐,汤显祖极力反对开矿,赴京进谏,明神宗皇帝却不肯放弃求金,愤怒的汤显祖辞官归乡,结束了自己的从政生涯。汤显祖走后,黄岩坑还在继续排除矿坑积水,至万历二十七年仍未彻底疏干。后因无利可图,大塌方又造成了重大伤亡,神宗皇帝不得以才同意停开黄岩坑。汤显祖在遂昌为官五载,因施仁政、轻税赋、重教化,使得政清人和,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文章、诗作记录了丰富的矿业活动信息,留下了影响后世400余年的汤显祖文化。

把握机遇 工业旅游推进有力

1976年7月1日,根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治岭头矿区要边采边探,采探结合”的指示精神,浙江省遂昌金矿正式成立,开启了现代金矿开采、冶炼的序幕。当年底,第一代职工克服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等种种困难,采用金原矿氰化工艺土法炼金,成功生产合质金5.33千克,填补了浙江省矿山生产黄金的空白。建矿40年来,遂昌金矿已累计生产黄金18吨多、白银270多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做好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充分保护和利用矿区特有的矿业遗迹资源,认真开展矿业科普知识宣传和矿业遗迹研究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遂昌金矿坚持“以矿为主、适度多元”的发展战略,迈出了发展工业旅游的关键一步。

2005年,遂昌金矿以悠久的采冶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跻身于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行列,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取得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的矿山企业。经过深入挖掘,遂昌金矿把有限的矿产资源开发为无限的旅游资源,将矿山的千年矿业文明、采冶遗迹和生态资源进行整合,高标准开发打造以“探千年金窟谜,圆今昔淘金梦”为主题,以观光旅游、矿业科普宣传、现代金矿生产流程展示和劳模(职工)疗休养为主要内容的矿山景区。2007年12月,经国土资源部验收通过,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正式揭碑开园,通过对丰富的矿业遗迹、独特的古代名人效应和良好的矿山生态环境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立体景观环线,以线串点,构成“一线、两带、四区”的景区布局。

经过几年的发展,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社会效益。不仅进一步推进了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也有效地保护了唐、宋、明三朝千余年的矿业遗迹,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如今的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已经成为浙西南最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景区购票游客数量已经从开园初期的每年2万人发展到2016年的24万人,景区营业收入也从开业时每年不到50万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2500万元。现在,已经启动AAAAA级景区创建和景区提升工程。未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全新的“绿洲中的黄金世界”。

注重内涵 科普宣教扎实深入

近年来,遂昌金矿自觉履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利用旅游矿洞、黄金博物馆、小火车广播等资源优势,结合每年“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主题,认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土资源主题科普活动。在景区内,配套建设了一座免费向公众开放的黄金博物馆,展示介绍矿业开采、黄金冶炼等主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研究成果,定期组织丽水、衢州等周边地区的中小学生到矿山公园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等科普实践活动,每年参与科普活动的人员均达到了1万人次以上。

按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的规定,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命名评选旨在普及国土资源领域相关科学技术知识及优秀科研成果,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国土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实践,分为科技场馆类、科研实验类、资源保护类三种类型,评选工作每两年开展一次。为做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遂昌金矿一方面深入挖掘古代矿冶遗存和历史文化成果,抓住工业旅游的发展机遇,开发打造了国家矿山公园;另一方面,带头承担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科普宣传活动和教育工作形式多样、影响深远,为成功申报“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去年,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以古代采矿遗址为主要依托,将一馆(黄金博物馆)、两窟(唐代金窟、明代金窟)、两化(黄金文化、汤显祖文化)等进行有机整合,全力组织申报工作。通过资格审查、初评和专家评审、国土资源部复审等多个环节,成功入围“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基地的成功获评,将为全省广大公众和游客学习矿业知识、普及国土资源知识、开展科普教育提供新的平台,对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土资源事业公众认知度和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国土资源科学知识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柳兵)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