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价跌破重要支持 调整走势由强转弱

2004年12月06日 16:16 42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铜价跌破重要支持 调整走势由强转弱 上周(11月29日-12月3日),在经过几个交易日横向振荡的强势调整之后,以LME三月期铜为代表的国际铜价大幅下挫,3100美元、3000美元整数关口接连被跌破,前期市场表现出来的短线强势特征荡然无存,市场调整走势由强转弱。大幅下跌后的期铜价格在30日算术移动平均线处获得支持,初现止跌企稳迹象。但在短线走势趋坏的背景下,能够获得多长时间的稳定尚难确定。 就上周市场走势看,随着美国感恩节长周末的结束,投资者陆续回到市场,市场成交量有明显恢复性增长,持仓量也持续、稳定地增长。期铜价格的暴跌发生在LME铜12月期权声明日(12月1日,12月第一个周三)之后,相信这不是巧合。12月1日LME三月铜收盘价格高达到3115美元,这使12月份3100美元以下看涨期权全部成为实值期权得以通过,而12月看涨期权总持仓量超过1.55万手之多。从这一点看,此前铜市的强势局面都是为了能让更多看涨期权得以通过,现在目的已经实现,依常理推测,短时间内期铜市场将因此以振荡走弱为主。 宏观基本面上,上周美国公布诸多经济指标。第三季国内生产总值(GDP)修正后为增长3.9%,好于增长3.7%的初值;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至90.5,其中现况指数由10月份的94上升至11月的95.2,而预期指数则由10月份的92.2下降到11月的87.4。今年三季度以前,投资者对未来美国经济走势一直保持乐观态度,对未来的预期普遍好于对现况的看法。而这种情况已从10月份起开始就发生变化,投资者对现况认可度还不错,但对未来的预期开始不再那么乐观,这可能与美国就业市场的表现有关。 美国11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加11.2万人,失业率为5.4%;修正后的10月就业人口增加30.3万人,失业率为5.5%。就非农就业人口增加数量看,11月份数据远远低于10月份,也低于之前市场预期值18万人。与此相应的是,11月27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升至34.9万人,超过四周均值。上述数据使前期看起来不错的美国就业形势蒙上一层阴影,持续向好的就业市场面临考验。这可能会对消费者信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其它方面。另外,10月工厂订单增长0.5%,其中10月耐用品订单修正后为下降1.1%,原为下降0.4%。近几个月耐用品订单表现不够稳定,多有起伏,如出现连续下降,则会对铜消费形成打击。 就图表分析技术而言,未来LME三月铜的下档支持位主要有三:首先是30日及60日算术移动平均线组成的第一支持区域(现在其位置在2938美元-2970美元),其次是2700美元-2800美元重要支持区域,最后是2500美元关键位。从目前情况看,LME三月铜价格首先在预期中的30日及60日算术移动平均线区域遇到支持,但由于上述两均线系统都在不断走高之中,能够提供的支持力度将将随时间的向后推移而不断减少。从中长期角度看,市场跌破上述支持区域的可能性较大。结合各方面情况分析,未来铜市振荡下行、展开较大规模调整行情的可能性较大。 从截至11月30日COMEX铜期货报告看,商业空头与非商业多头及散户多头对峙的局面更加严重。非商业头寸得不到翻空的机会,推高铜价乃是不得已而为之。就正常情况分析,非商业头寸或可利用资金优势,及铜市短期内供给短缺等有利因素,推高期铜价格。在此情景之下,期铜价格虽仍存挑战年内高点3177美元,甚至挑战历史高点3304美元的可能。但在全球铜市增产渐成规模之后,最后终难抵挡由此带来的绵绵不绝的压力,铜价越高、风险越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前期较为稳定的宏观基本面开始出现变化,就业市场、消费信心、耐用品订单等方面出现不稳定因素,在全球铜市增产带来中长期压力的大环境下,中短线强势局面的基础也开始动摇。   关于本周(12月6-10日)及未来中短期内铜市走势:LME三月铜价格暴跌后,市场面临的调整压力逐步加大,小幅调整向较大规模调整转化的迹象已经出现,应注意调整持仓结构,加强风险控制。(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附:LME三月铜上周(2004年11月29日-12月3日)交易数据: ------------------------------------------------------- 开盘 最高 最低 收盘 涨跌 成交量 持仓/增减 库存/增减 ------------------------------------------------------- 3076 3140 2969 3002 -72 336518 178972/+3196 57000/-2450 ------------------------------------------------------- 张世彤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