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顶层设计不能靠模仿

2017年04月19日 11:13 94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备受期待。然而,在迎接这一大时代来临之时,更需要清醒认识当前碳市场尚处起步、仍待不断完善的现状。

目前,碳市场领域政策层意愿和市场意愿存在一些不协调。

一方面政策层希望借助严格管理手段强力推动。在配额发放以及市场抵消机制方面,鼓励企业更多使用配额履约,增加财政收入。不断降低CCER(经国家自愿减排管理机构签发的减排量)抵消比例。

另一方面,市场希望推动减排的更快发展,期待核证减排量CCER价格能覆盖投入成本。而人为降低CCER的抵消,也直接导致市场大量碳资源的浪费,很多机构从预期收益变成负债,导致了碳市场刚开始就被泼了冷水。

常规铁路变成高铁,主要在于系统集成高效。而碳市场能否从国际常规的市场制度设计向系统集成设计转变,这个同样考验中国人的智慧。

欧盟碳市场制度设计虽然是世界上绿色低碳领域的伟大设计,但是毕竟很多方面是基于发达国家社会发展背景进行设计。中国仅仅模仿欧盟的碳市场运作方式,而缺少对全球审视的目光视野,难免走入泥淖。

从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设计初衷看,碳市场最直接的目标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间接的目标是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社会转型。如果这个设计初衷走样,再好的设计都是不健康的。

中国碳市场的设计,从社会背景来看,一是参与全球治理战略的雄心,二是引导国际社会发展转型的示范,三是中国自身加快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都需要这种目标设计能站到更高层面进行系统和顶层设计。

首先,顶层设计应当规格更高。建议由国务院组织全社会力量攻关。

其次,顶层设计应该更加系统。把顶层设计和当下国际、国内社会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设计人才应该包括金融监管、工商税务、法律研究、外汇管理、证券服务商、软件开发、国家气象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统计总局、教育部、中国社科院、中科院、碳市场各交易所、社会公益机构、理论研究及碳市场实践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共同讨论,而不是少数机构的思路。

第三,顶层设计应该更加规范。从法律层面加强各级政府自身的监管,加强市场行为的规范,减少随意性,失当性。

第四,顶层设计应该更加高效。中国高铁消化吸收全球高端技术并结合中国国情,在各个技术处理环节方面丝丝入扣,终于发展成为世界风景。而绿色低碳体系需要处理社会系统各个环节同步高效,建议可以由社科部门等研究并设计方案。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