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预测]中国钢铁业应尽快调整生产和消费格局

2004年12月08日 10:46 61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分析预测]中国钢铁业应尽快调整生产和消费格局   12月6日,有“欧洲工业技术先导”之称的德国乔治玛林冶金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在北京成立代表处,并透露了其在中国未来钢材市场上的发展计划。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这一欧洲钢铁巨头抢滩中国市场的大幕正式拉开,国际上对中国钢材消费市场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中国本土钢铁生产和消费格局正日益受到来自世界市场的深刻影响。   近两年来,全球钢铁市场正经历一个不平凡时期。短缺成为最显著的特征。钢材价格一路飞速上涨,由此带动产能的快速扩张。来自国际钢铁协会的报告称,2004年前7个月世界粗钢产量达5.897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2%。据预测,今年全球产粗钢将迈上10亿吨平台,比去年增加4000万吨以上。   在庞大的全球钢材消费市场中,中国是个“大户”。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自2001年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已连续3年实现钢材消费量持续高增长。按国际钢铁协会估计,2004年全球钢铁消费量约9.3亿吨(2003年为8.84亿吨),中国就占31%。中国前年的钢材消费量为世界总额22%,去年增至27%。   中国庞大的钢材消费吸引了全球钢铁企业的目光。有报道称,日本著名钢铁企业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公司(JFE)日前公布了与广州钢铁企业合资、建立高炉炼钢厂的计划。这次德国乔治玛林有限公司总裁更坦言,公司已把中国当作“最重要的地区客户”。   事实上,近几年来,中国本土钢铁的产能也一直经历着快速扩张的过程。资料显示,2002年至2004年,中国钢铁产能增长8100万吨,占世界总增量的46.4%。目前全国钢铁已形成3.1亿吨的生产能力,在建能力还有1.5亿吨。照此预测,明后两年钢材生产能力增长将明显超过消费能力增长。   显然,中国钢铁业目前面临的并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在日前举行的“钢材市场形势分析会”上,众多专家表示,从更深层次分析,我国钢铁工业在产品结构、区域布局、产业组织、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的矛盾不但尚未解决,反而更加突出。   从产品结构看,高技术含量的板材比重偏低,目前仍以进口为主;从区域结构看,产量集中在华东、华北,与我国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并不匹配;从产业组织和企业结构看,中小企业产量增长超过大中型企业,产业集中度下降;从资源结构看,对国外铁矿石的高依赖度,增加了我国钢铁业的脆弱性。   钢铁业的这些结构“软肋”,给国际钢铁企业提供了众多“机遇”。这次乔治玛林公司公布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计划时,就明确表示主要方向是进军中国钢材消费的“高端、专业和细分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在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的带动下,明年我国钢材市场仍将保持较为旺盛的局面。但面对来自国际上越来越严峻的竞争,中国钢铁行业需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尽快做好生产和消费格局的调整。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