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普”尚需突破两大瓶颈

2017年03月07日 9:14 104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两会上,“互联网+”仍是热词之一,“互联网+科普”也受到代表委员关注。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同时,在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中,高达91.2%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互联网已成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第一渠道。

    日益泛在化的网络让科学信息加快传播,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科普的主战场。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利用网络做好科普至少还有两大瓶颈需要突破:

    首先,如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播。与此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一些谣言和伪科学的传播,所谓“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走遍天下”。因此,我们在加强及时、理性、科学的信息传播时,也要防止互联网成为伪科学传播的温床,不能让伪科学刷遍我们的朋友圈。

    在社会热点议题发生时,科学共同体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传播科学的责任,第一时间把科学的观点传播给广大公众,不让伪科学和谣言存在产生和传播的环境。我们的科研项目也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普的力度,因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科研成果的发表不应该是终点、而应该是传播的起点。

    其次,需要进一步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率。

    超过半数的互联网普及率对我们是了不起的成就,同时也意味着还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上网。欲让科学在网上进一步流行起来,必先进一步提高互联网的普及广度。在这方面,问题不再是知识代沟,而是技术代沟,在网络基础设施发达的地区,公众可以通过更多渠道获取科技信息,而没有网络基础设施或者设施较弱的地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少。这是开展网络科普的一个挑战和难点。

    科普讲的是公益和普惠,我们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增强普通公众对网络科普的获得感。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