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重在赋能大众
2017年03月07日 9:0 117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科技创新
“双创”是两会的老话题。几年下来代表委员对创新创业的体会也更多了。一些代表委员提到,创新创业不是请客吃饭,光有热情不够,还需要机遇,以及抓住抓牢机遇的能力。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机遇,每个时代也都有能抓住机遇的人,但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不同时代,创新创业机遇的数量、多样性和可及性有云泥之别。
在前现代社会,科学被作为宗教的“婢女”,财富增长缓慢。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科技逐渐繁荣、市场经济加快发展、财富增长大大加速,时至今日,创新创业日益呈现大众化趋势。
研究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这些国家无一例外都大力促进知识扩散,持续投入教育和培训,赋予更多人创新创业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快速发展。而英国崛起之前的西班牙等强国,相对而言弱化了科技和人力资本投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有利于同时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足。改革开放初期,致富光荣成为时代强音。上世纪80年代初,农民创新创业热情高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继而,一大批科研人员和国企职工“下海”创业,民营企业迅速成长。这些与我们近年来倡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大众创新创业是一脉相承的。
近年来,以互联网、3D打印和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一批“赋能型技术”,创造了大量知识、数据和材料等“物美价廉”的新生产要素,推动了生产、流通、支付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重塑,极大降低了发现、开发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中大量中小微“利基市场”的成本,创新创业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各类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为众多小批量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搭建了销售平台。这里能工巧匠多,亦不乏识货之人。3D打印技术为创客群体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可能,让制造新产品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业,而是多数人的机会。
没有错,从个体角度来说,创造力有强弱之分,创新贡献有大小之别。但从整体来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100万个有创造力的头脑肯定强于10万个或者20万个。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兴盛的“草根”创新创业是国家繁荣的重要基石,赋能更广泛的人群是创新发展的题中之义。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