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看盘]长城伟业国际铜市技术解盘

2004年12月15日 9:21 46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机构看盘]长城伟业国际铜市技术解盘   国际铜市场昨晚再度测试2950美圆后再度收高,美联储如期升息没有令市场感到意外,而美国贸易逆差的再创新高显示其贸易状况并没有因为美圆的大幅贬值而受益,因此昨日美圆波澜不惊,小幅回升。铜价也没有受到影响。周二美联储宣布升息25个基点,至2.25%。这是今年美联储的第五次升息,联储在会後声明中表示将继续逐步提升利率,抑制通胀。   美联储声明称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一致决定升息至2.25%,同时美联储也决定提高贴现率25个基点至3.25%。声明的姿态没有什 变化,美联储表示经济和物价稳定的上下行风险大致相等。而通胀和通胀预期则依旧受到良好控制。 美联储承认美国劳工市场在逐步改善,宽松政策和强劲的生产力将为经济提高支撑。潜在的通胀预计将保持相对低点。而始终没有出现改变的贸易逆差再度扩大,则令市场感到不安,美国政府周二公布,美国10月贸易逆差扩大近9%,至纪录高位约555亿美元,因油价高涨推升了进口. 官方贸易逆差数据远高于路透调查中分析师的预估中值,他们原预期贸易逆差为530亿美元.美圆的不断走低并没有让美国的出口从中受益,市场开始怀疑美圆的持续滑落在没有达到预期的情况下能否继续,而金属市场紧盯美圆的状况也将由于美圆的变化而变化。   笔者关于国际铜市场在此次铜价反弹中继续围绕2950美圆争夺的观点与市场的运行基本一致,昨晚铜价在回试2950美圆后冲高,而午后再次自高点回落,向2950美圆靠拢。目前,这一进程将继续。   市场消息:交易商表示,截至周一结束的一周内,在LME现价基础上的亚洲现货铜升几无变动,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的贸易商仍在进行明年的有期合同升水谈判。贸易商表示,日本的生产商和终端消费商将很难达成2005年有期合同的铜升水协议。一日本大型贸易公司的人士表示,预期2005年的有期合同的铜平均升水将高达220美元,而2004年的水准约在170美元/吨。他表示,这一升水包括了自日本冶炼厂商运抵终端消费商工厂的所有的税务和发运费用。但另一交易商表示,明年的铜升水的平均水准意义不大,因为日本冶炼厂商和终端消费商的有期合同升水在120-400美元不等。但他表示,估计2005年的铜升水将肯定较今年上涨55-60美元。目前,海外的铜供应商对明年发往日本三个主要港口横滨,名古屋和大坂的CIF铜升水报价为140美元/吨。而日本终端消费商则愿意同供应商敲定在125美元之下。中国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的贸易商正在忙于进行明年的铜升水谈判,现货市场需求不多。市场人士预期2005年中国大陆地区的现货铜升水料在140美元/吨。贸易商表示,短期内中国的铜进口数量不会大增,因中国国内铜价仍低于国际铜价。   “如果目前在建的产能实现,我国铝板带材包括高精铝板带材的产能必将大大超过实际需求。”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协会会长潘家柱近日在一次研讨会上,对国内铝加工行业发展表现出极大的担忧。潘家柱的 担忧无疑有着“充足的依据”。事实是,近年来国内铝加工业产能、产量高速增长,但一方面国内市场铝板带需求旺盛,一方面高档铝材生产能力弱小,仍然维持净进口的局面,一些国内企业看到了这一发展空间,于是在近二三年内出现了具有较高技术水准的热连轧生产线的空前建设热潮。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收集的资料显示,仅今年,国内将新增铸轧生产线25条、产能21万吨;四辊冷轧生产线30条、产能近5万吨。此外,还有产能达210万吨的11条热轧生产线、75万吨的28条冷轧生产线正在建设。而国内许多专家对此普遍的看法是,国内的热连轧生产线如果超过5条,必然出现过剩现象。   在本月第三个周三来临之时,现货紧张再次成为市场的重点,昨日现货升水的小幅提高显示在今日现货点价以及最后交易日前,空头回补以及点价继续对铜价构成支持。目前仅仅4183手的持仓显然仍然是库存量的将近一倍,交割量显然不会很大,而展期将是市场的主旋律。因此铜价在12月合约退市之前,铜价受到一定的支持自然是合理的。与多方比较,在大部位头寸中,空头仍然有一个10~20%的持仓需要迁仓,昨晚的冲高应该就是这种行动的一部分。从交易的成交分布看,昨晚的交易多数在混合交易以及办公室交易中产生,说明尾市在空头回补后有抛压出现。技术上,铜价下跌后的反弹仍然在继续,昨晚在对中期支持位60日均线2954美圆进行争夺中测试了短期10日均线的压力,目前铜价依然在10日均线附近。而在铜价的反弹中,摆动系统在不断的修复当中。同时由于前期铜价触及布林通道下轨后,向中轴靠拢,目前也接近其强弱分界,后市必定承受该位的压力。在交割日即将到来之际,铜价势必受到来自现货的支持,而对60日均线的争夺将是多空双方的重点,因此,笔者认为市场将继续对2955~2960美圆进行测试。(景川)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