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2016年11月23日 13:13 160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科技创新
——安徽铜陵有色铜冠矿建公司开辟国际市场发展纪实
2006年,安徽铜陵有色铜冠矿建公司首次“借船出海”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昌设计院联合走出国门,承建了赞比亚康克拉铜矿项目,捧得了海外工程第一桶金。10年后的今天,该公司依靠过硬技术和声誉鹊起的市场口碑不仅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还独自承接了津巴布韦、土耳其、厄瓜多尔、蒙古等6个国家的工程项目,并在海外成立4家子(分)公司,海外项目从业人员多达近千人,成功走出了一条从技术优势到市场优势再到品牌优势的转变发展之路。
打铁必须自身硬,没有过硬的技术就会折戟于市场。深谙市场优胜劣汰的铜冠矿建公司秉承“创造成就未来”的核心价值观,以打造精品、以质量兴企为抓手,全面实施质量强企战略,编制发布企业中长期质量规划和质量强企工作方案,将“大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等各领域。该公司在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合一认证的基础上,2008年建立了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成为国内矿建企业首家通过国家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认证的施工企业。并制订实施了《竖井施工技术标准》等5项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技术标准,先后主(参)编了《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施工规范》等4项国家标准。同时,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由公司首席质量官负责公司质量管理的建设与规划、标准化管理、质量技术和管理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进精细化管理、“三标一体”管理、5S管理、对标管理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公司先后荣获安徽省卓越绩效奖和铜陵市第三届市长质量奖。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让技术优势转化实力优势。该公司通过50多年的摸爬滚打,不仅完全掌握了矿山超千米深井施工、采矿、溜破系统和特殊硐室施工、通风降温和防治水综合施工、机电设备安装等多项国际、国内领先技术。还在“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科技研发费用约1.2亿元,开展各类科技开发项目60多项,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11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2项,形成企业工法59项、部级工法36项,申报国家级工法1项。在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建立了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组建了建井、采矿、测绘、地质灾害治理、安全环保、机电等六个技术研究所。
有金刚钻,不怕瓷器活。该公司在与有经验的海外承包商合作的方式首次进入海外国际市场后,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组织施工,大力应用“千米深井测量技术”、“湿喷技术”、“进口无轨设备”、“反井钻”等四新技术,并对中色集团赞比亚谦比西铜矿、刚果(金)金森达铜矿、津巴布韦伊尼亚蒂铜金矿和土耳其ETI铜矿项目10余项国际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总结,有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专利和6项省部级工法,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实力,为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快使该公司的技术优势变成了市场优势。
在承建赞比亚康克拉铜矿工程施工中,该公司强力推进质量强企战略,采用国际标准,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吸纳欧美先进管理经验,围绕工程创优规划,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程实体质量管理,全力打造国际有影响力品牌工程,此项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成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安徽省首次和唯一获此殊誉的海外工程项目。2015年,赞比亚总统埃德加?伦古专程到谦比西铜矿项目施工现场进行视察,高度赞扬该公司在赞比亚矿山建设中创造出“中国质量”和“中国速度”,成为有色集团公司在非洲大地上的骄傲。
十二五”期间,该公司重点从“打造海外精品工程、实施属地化管理、培养国际化人才、建立海外项目管理体系”四个方面谋篇布局,向海外矿建高端市场进军,不仅中标承建了津巴布韦伊尼亚蒂铜金矿工程、刚果(金)金森达铜矿工程等数个矿建工程,还向采矿、机电安装、防治水、机械修造、国际贸易等海外新业务拓展,中标承建了第一个欧洲工程项目——土耳其ETI铜矿机电安装工程,中标了首个海外采矿项目——蒙古国新鑫矿业乌兰矿年90万吨采掘工程…… “十二五”末,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海外业务营业收入、掘进量、支护量分别比“十一五”增长236.52%、662.54%、481.54%。企业的施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经济实力和国外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和提高。
不断跨越的铜冠矿建公司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再度发力,着力打造世界铜冠矿建品牌,以精品工程保障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坑采矿山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海外业务的“蛋糕”越做越大,先后中标了蒙古国乌兰矿工程、厄瓜多尔米拉多铜矿工程、厄瓜多尔金王矿业金矿工程、刚果(金)金森达铜矿斜坡道工程等,累计新签合同额高达6000多万美元,预计全年海外收入较去年增长25%,海外收入占比将达到35%以上,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蜚声海内外的现代矿山建设施工企业正在建成。(夏富青 曾红林)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