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2016年11月07日 15:18 154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科技创新
——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沪举行
历时5天的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于11月5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闭幕。本届工博会以 “创新、智能、绿色”为主题,吸引了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2308家企业参展,展商数量再创历史新高。27万平方米的八大主题展区集中展示了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工业自动化、节能环保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电力电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空间产业、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的最新产品与关键技术,吸引了海内外众多观众。
新能源汽车齐亮相 动力电池寻突破
此次工博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展NEAS”上,上汽、北汽、比亚迪、特斯拉、宝马、长安、奇瑞、腾势、全球鹰等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齐聚。众多厂商纷纷携新品亮相,参展阵容强大。上汽带来了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特斯拉除了带来旗下第三款纯电动汽车Model X外,还在展台上展出了全铝汽车底盘,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而Model X除了鹰翼车门、直升机视野车顶等靓丽的外形外,其542公里的续航里程也十分吸引眼球。
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电池成本高是目前电动汽车普及应用的三大阻碍。而由于短续航里程带来的里程焦虑问题也成为电动汽车目前仍无法得到广泛认同的原因之一。为解决电动汽车电池续航问题,许多企业、机构一直在做着不断的探索,积极研发全新的电池材料。在此次工博会上,多家科研机构、厂家也展示了其在电池领域及充电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功,为参观者勾画了电动汽车解决里程焦虑问题的美好未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工博会上带来了其研究的高比能量锂硫电池。据介绍,锂硫电池理论比能量为2600Wh/kg,实际比能量可大于600 Wh/kg,是目前商品化锂离子电池的3-4倍,镍氢电池的7-8倍,铅酸电池的10倍。由于锂硫电池具有关键材料环境友好、成本低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接近实用化的下一代二次电池,可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电动车、储能电站、无人机等军民两用领域。据展台的工作人员透露,目前该研究所此项技术已经进入了中试及应用推广阶段,而尽管锂硫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目前仍存在着一些技术瓶颈需要突破,但前景依然看好。
上海超导则为参观者畅想了超导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面的美好前景。在超导体验馆展出的基于超导线圈的无线充电装置,在距离能量输出端25厘米范围内可对智能手机进行无线充电,在距离能量输出端30厘米范围内可点亮定制的LED或灯泡。据介绍,由于超导无线充电直流无电阻、交流损耗低、载流量大,能大幅提升能量密度,使传输系统更紧凑;在相同传输距离下,传输效率比常规无线充电可提高3至4倍;在相同传输效率下,传输距离比常规无线充电可提高3至4倍。该公司展台工作人员表示,未来该项技术有望应用在电动汽车、有轨列车等领域。
电子废弃物“绿色变身”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子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电子垃圾产生量已突破600万吨,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集散地。由于“电子垃圾”含有大量的贵金属、铅、镉、汞、六价铬、聚氯乙烯及卤化物阻燃剂等多种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既是垃圾,同时也是资源。因此,“电子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合理的资源化利用,对促进环境治理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牵头组建的“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展示了该团队历经十余年研发形成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与污染防治”的系列技术与装备成果,向参观者演示了变“废”为“宝”的魔术。
电子线路板是电子产品的主要部件之一。资料显示,废弃线路板中仅铜的含量就高达20%以上,另外还有铝、铁等金属及微量的金、银等稀贵金属。二工大团队研发的微生物法回收废弃线路板中多种金属流水线,采用微生物法浸出、萃取-电解法金属回收新金属,全面实现废弃电路板中金属的资源化,解决传统方法能耗高、二次污染的问题。据介绍,该处理线可实现废线路板中铜等金属浸出率95%,提取铜等金属纯度>99%。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完成中试,整个生产工艺投产后,生产过程可实现无人值守,具有成本低、能耗低、流程简单、污染小等诸多优点。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工业品牌展之一,本届工博会上展示了从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到先进制造装备、整体解决方案的智能绿色制造全产业链,诠释了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成果。而航空发动机用新一代镍基变形高温合金涡轮盘件、同轴送粉金属打印机、高品质石墨烯产品等众多有色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工博会上的齐亮相,也让人们看到了有色金属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材料未来的广阔发展空间。(史爱萍)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