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铜消费分析与研究【上】
2016年10月12日 9:10 4693次浏览 来源: 期货与金融衍生品 分类: 重点新闻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而电力工业是铜消费量最大的领域,约占国内铜消费量的近60%,且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率。电力工业用铜基本是电力建设所需的设备用铜,用铜量较大的产品有电线电缆、电机、输变电设备(高压开关、变压器)、电器附件(插头插座、墙壁开关面板)。
准确把握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投资建设规划及其对铜的消费趋势和消费量,对于铜冶炼企业和加工企业的经营决策而言意义重大。基于此背景,按照产业链的顺序来进行,由电力工业的研究开始,进而分析电工电器设备制造业,最后完成电力工业铜消费的研究。课题目标是作出三个方面的预测,一是对未来五年的电力需求及投资建设规模的预测,二是电工电器设备供需预测,三是电力工业对铜消费量的预测。
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为电力工业发展情况与展望,主要介绍电力工业发展现状,并以宏观经济预测为基础对未来几年的电力需求作出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测未来几年电力行业的投资建设情况。第二部分是对电工电器设备行业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结合第一部分结论对未来几年主要电工电器设备的供需情况作出预测;第三部分是主要电工电器设备对铜的需求预测,这部分将以前两部分研究为基础,对2015-2020年几大类电器设备对铜的需求量作出预测分析。
一、电力工业发展情况及展望
目前,电力行业装机平稳增长,煤电为第一大发电电源,并网风电、太阳能装机快速增长,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电源结构继续优化。我国六大区域电网的互联随着电网的发展已逐步形成,电网间的互联通过直流输电或背靠背、交流互联方式。电力行业需求随经济的波动而有所变化,电力行业尚处于成长期,电力需求总体仍呈增长趋势。预计未来几年内,平均每年仍将有1.22亿千瓦的新增装机。但是新增装机构成将有变化,水、火电在新增装机中的比重下降,核电、风电及太阳能发电装机在新增装机中的比重上升。
国家电网争取到2020年将输电比例提升到20%以上。到2020年,形成西南、西北、东北三送端和“三华”一受端的四个同步电网格局。《南方电网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了南方电网未来八年的主要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实施措施。根据预测,到2015年,南方五省(区)用电量将达到1.05万亿千瓦时,“十二五”年均增长8.3%;到2020年将达到1.363万亿千瓦时,“十三五”年均增长5.3%。
二、发电及输配电等电工电器设备的需求预测
(一)电机制造行业
2015年我国累计发电设备装机15.07亿千瓦,预计2020年我国累计发电设备装机为21.18亿千瓦。2015-2020年我国发电装备累计装机容量年均增速为7.04%。发电设备将带动电动机等用电设备行业的发展。2015-2020年电机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在15%左右,2020年电动机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万亿左右。2015-2020年电机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在7.5%左右,2020年电动机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在700亿元左右。
(二)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
我国的能源结构就决定了进行长距离、高电压、大容量的输电工程建设是必然的选择。2015-2020年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将会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2015-2020年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在16%左右,2020年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在3.8万亿左右。2015-2020年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在10%左右,2020年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在1600亿元左右。
(三) 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行业
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的建设将带动电线、电缆及电工器材制造行业的发展。2015-2020年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在10%左右,2020年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8万亿左右。2015-2020年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在6%左右,2020年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行业的利润总额在1100亿元左右。
本文摘自于《期货与金融衍生品》
作者:“电力工业铜消费分析与研究”课题组(科莫迪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6 )
注:本文为上海期货交易所与科莫迪公司合作课题成果衍生论文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