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终有回报——自硬公司棒线轧辊研发项目工作纪实

2016年08月15日 9:40 1250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硬质合金

  不久前,四川省科技创新、科技奖励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会议在蓉召开,自贡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分公司大异型分厂的《棒材轧制用辊环2个牌号的开发》项目荣获三等奖。目前,该项目已推广应用于圆钢棒材、螺纹钢、型钢成品及前架、高线的中轧和预精轧架次用轧辊(辊环)产品,经济效益十分显着。
  立项
  硬质合金轧辊(辊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高速线材轧机(轧钢)上试用成功以来,迅速成为高线轧机的标配。因此,将其推广应用到棒材轧机就成了一种必然趋势。
  2003年,宝钢、八钢等国内大型钢企的棒线成品机架就已经开始研究、试用硬质合金轧辊,并希望自硬公司能够提供相应的产品。同时,大异型分厂也接到外贸询单。作为国内主要硬质合金生产厂家,生产适用于棒材轧制的辊环是应该具备的能力,公司在当年便开始进行产品技术跟踪。2004年,技术人员黄宇、彭晖等完成了《复合辊环外环的研制》项目,大异型分厂初步具备了大辊环生产能力。2006年,辊环技术组瞄准钢铁行业棒线轧制新技术,开始进行适用于新工况的辊环材质预研实验。2008年,申请立项开展《2个牌号棒线轧辊》研制,但是公司评审专家认为项目前期预研工作不够充分,需尽快完善材质,攻克棒线整体轧辊生产技术等问题。
  随后,经过长时间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材质实验基本完成。2009年,在进行用户试验时,自硬公司成都分公司决定正式立项。项目组加快实验研究进度,确定了牌号成分和结构性能指标,制定了牌号暂行检查标准,解决了超大超高规格辊环成型和烧结过程出现的问题,并向国内外用户供货。
  结题
  轧辊产品单重普遍在百公斤左右,单价数万元,而且即便是试用订单,也至少需要6片,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是几十万元的退赔,风险极大。2009年下半年,大异型分厂给福建某钢厂发出第一批试用大辊环,价值40多万元,在产品发出后到年底初步试用结果反馈前的那段时间,项目组最怕接到用户电话,“惶惶不可终日”。9月,给马钢生产的160片辊环出现大比例探伤草波问题,项目组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是交货期临近,二是可能产生巨额经济损失,这些都要求尽快找出解决方案。当时,技术副厂长王慧群及时组织由代理厂长桂杰、技术部部长曾守富以及老专家参加的讨论会,大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经过半个多月从原料、工艺过程、模拟试验、库存产品复查以及问题产品的解剖分析等多方面着手,最后找到原因。项目组经过讨论,认为这种缺陷对使用影响不大,决定放行。
  时任代理厂长桂杰在评审单签字放行时,满怀信任地说:“你们敢签字,我就敢支持”。对于一个研发项目,得到领导的信任和支持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领导不同意项目组的分析结论,如果项目组不敢坚持自己的决定,项目就很可能会因为这起质量问题而终止,至少不会如此顺利。实践证明,这批产品最终使用效果非常好,分厂因此赢得了大量后续订单,而探伤草波问题也在随后通过工艺调整得到了解决。
  该项目由公司统筹规划和安排研发资源,由分厂负责实施管理,并实行主研负责制。2010年,分厂扩大生产规模,并逐步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年底,顺利完成了项目结题。
  回报
  棒线轧辊项目的研制周期为2005年6月~2010年12月,经过近6年时间,成功开发出了2个适合棒材轧制使用的轧辊牌号。先后完成了材质开发实验、成品样品试制和批量生产验证,制定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工艺规程、质量控制标准,达到预期目标。
  2010年,分厂对各主要大型钢厂进行了技术走访,国内用户和来访的韩国、中东、瑞典、西班牙等国外客商对辊环产品使用效果总体满意。从2009年中试到2011年大批生产,累计产量达百余吨,销售收入数千万元,实现利税数百余万元。
  2016年,该项目已投产6年,产品年销量均占分厂辊环总销量的20%以上,总收入也已过亿元,可以说这个项目的成功开发得到了用户认可。目前,2个牌号棒线轧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效益仍在逐年增长。

责任编辑: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