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规模最大地下管廊探访

2016年07月25日 8:50 495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建设工程   作者:

  日前,山东省青岛市正式印发《青岛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年)》。该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该市将在六区四市范围内新建地下综合管廊94公里,至2030年新建196公里,并确定了近3年的建设计划。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可以将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燃气、热力(制冷)、电力、通信等各类管线全部纳入,使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据悉,青岛市作为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中央财政将连续3年,每年对该市给予3亿元的资金支持,青岛市级财政每年也将安排不少于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地下管廊可跑汽车
  铺设地下管网,路面被三番五次地“开膛剖肚”,这样的情况在青岛市高新区很难看到。自2011年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启用以来,高新区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营54公里,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管廊工程。近日笔者了解到,已建的3米宽地下管廊内有6种管道,“寿命”达百年,而且无论是检修,还是另接新线,都可以避免“马路拉链”的现象。
  走在高新区智力岛路上,主干道几无井盖。高新区地下综合管廊进出口就位于这条路上。由于该处绿化带中建设的综合管廊,供水、供暖等管线才被集中纳入,道路不必重复开挖施工,路面不需要设置井盖。沿着入口的阶梯一直向下走,地下堪称管线的世界,与户外炎热的天气相比,管廊内凉爽、无异味、四周干净整洁,十几条粗细不同的管道规整排列在管廊内。靠近地面较粗的,是供暖和供水管线,均处于正常使用的状态。
  “地下管廊宽3米,高也是3米,空间足够容下常用的所有管线。”高新区公用事业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说,这样的空间都可以跑汽车了。目前,廊内主要布置电力、通信、给水、中水、热力、交通信号等公共设施管线,接近地面处为供水、供暖管线,中上部管线为电力线路和通信光缆,同时还预留了中水管网的空间。
  高新区的综合管廊共规划了75公里,目前已经投入使用54公里,待地铁8号线、青连铁路红岛站等一系列交通路网确定准确施工位置后,综合管廊也将完成最后的20余公里。届时,一个由点、线、网辐射整个高新区的地下管廊将全部成形。
  地面积水会有感应
  在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线中,暖管上方专门设置了感温光缆。工作人员介绍说:“可别小看这些感温光缆,关键时候却是能够起大作用的。这些感温光缆对温度变化很是敏感,一旦出现暖气管网破损泄漏后,感温光缆就会感知到空间内温度变化,将实时信息传递到监控室内做出警示。同时,地面的积水坑也有感应设备,自来水管网内的压力下降,地面的积水达到一定的感应线,也会向监控室发出预警信息。”
  管廊内的灯光、水泵都可以在监控室操作。如果管廊的某段出现事故,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监控室开启水泵、消防设施,甚至开启排风系统,等到地下管廊内的环境得到改善后,工作人员再进入到管廊内进行抢修。
  据测算,高新区地下综合管廊1米的造价大约是3万元,1公里投入就是3000万元,按照54公里计算,总投资在16.5亿元左右。如此大规模投资,投入到看不见的地下管网工程中,而不是高楼大厦和地标性建筑上。这个回报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工作人员介绍说:“管廊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将来如果需要增加管道或者线路,可以直接在里面铺设。企业的管线也可以直接从里面‘走’,节约了开挖道路的成本。从一次性投入来看,建设综合管廊要比直埋式多花费大约50%的资金。可是,只要管廊使用达到15年,多花费的成本就会被直埋式反复开挖的费用所抵消,长远来看是对资金的一种节省。”
  200个摄像头全程监控
  笔者在综合管廊内看到,管廊内布置了监控设备,共有200多个摄像头以及近400个消防报警装置分布在54公里的管廊内,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监控中心查看管廊内情况。工作人员表示,一旦有人进入地下管廊,监控室内立马跳出报警信息,方便监控室的工作人员及时查看,这是通过管廊内的红外设备实现的。目前管廊实现无人值守。
  在地下管廊监控中心,笔者看到18块显示屏布满了满满一墙,屏幕清楚地显示该段管廊内景,并且可以切换管廊内监控的位置。据工作人员介绍,监控中心设置了1个中央控制室和4个分控站,对管廊内实行24小时全程监控。管廊内一旦出现管道泄漏等特殊情况,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监控及时获知,在采取紧急措施的同时,及时沟通管线的运营单位前来修理。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聘请了专门的巡视人员,每天对地下管廊进行巡视,每名工作人员负责专属的区域,一方面是防止有人闯入地下管廊,另一方面是巡视防范出现泄漏等意外。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