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努力实现“高效生态有色金属产业梦” 

2016年05月19日 9:1 287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在南美洲有一个“铜的王国”——智利,它以铜矿资源丰富而驰名;在中国山东则有一个全国唯一的“铜及铜材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国家火炬计划铜冶炼和铜材深加工特色产业基地”——东营,它虽没有铜矿资源,却停靠着铜行业的骨干企业——中国第四大、民营第一大铜企业——东营方圆有色金属集团。
  今天,东营正伴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节拍,追赶国际发展脚步,有色金属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起来,“高效生态有色金属产业”的梦想在这里扬帆起航。
  东营市成立于1983年10月,辖三县两区,面积8243平方公里,人口208万。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这里入海,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在这里崛起,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在这里诞生。这里区位优越,兼得黄河馈赠、大海垂青,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近年来,国务院相继批准实施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东营作为黄蓝两大战略唯一全面覆盖的城市,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成为中国又一新的投资热点地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东营市不断加快发展理念、产业结构、人才队伍的转型升级,着力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集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50.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8户,完成现价产值13263.0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91.5亿元、利税1302.9亿元、利润853.7亿元。培育了石油化工、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石油装备等特色显著的主导产业。东营是全国地炼企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市,是中石化重要的成品油采购地。子午胎产能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是全国重要的橡胶轮胎生产和出口基地,7家企业进入全球年度75强。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产业制造基地。
  有色金属产业是东营市的新兴产业,在近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产业规模迅速膨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在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提升,成为东营市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1998年,东营第一家有色金属企业——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成立,在其带动下,有色金属产业在东营飞速崛起。目前形成了以方圆铜业为龙头,天圆铜业、亨圆铜业、金圆铜业、金玺铜业、天仁铜业、华东电缆、万达电缆等多家企业协同发展的铜产业集群。电解铜产能由最初年产1万吨达到现在的70万吨,黄金、白银产量由最初的年产十几公斤分别达到现在年产24吨、387吨,尤其是粗铜冶炼、铜加工产能,目前分别达到年产30万吨、70万吨。电解铜、粗铜冶炼、铜加工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5%、57%和45%。2015年,全市有色金属产业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56.4亿元,同比增长5.5%。
  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目前,东营市有色金属产业已从最初的电解铜、电缆电线发展到多金属矿综合提取,以及围绕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交通运输等产业升级产品结构,涵盖了黄金、白银、铂、钯、硒、镍等稀贵金属综合提取,阳极板、阴极铜、高精度铜板带、低氧铜线杆、电磁线、精密紫铜管、高速列车接触线及承力索生产等领域,形成了配套发展、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构建起了涵盖工厂生产、仓储物流、技术服务、标准创新等在内的有色产业发展体系。主要产品产能为阴极铜70万吨、高精铜板带13万吨、低氧线杆37万吨、阳极板60万吨、无氧铜杆13.9万吨、特种线缆5万吨、铜管4万吨、电磁线2.85万吨、高速列车接触线及承力索1万吨。
  另外,随着方圆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的“年处理150万吨多金属矿项目”,投资20亿元建设的40万吨铜电解项目,投资10亿元建设的稀贵稀散金属综合提取项目;天圆铜业投资20亿元建设的20万吨铜加工项目;金玺铜业年产10万吨电解铜项目、亨圆铜业年产20万吨铜深加工项目、圣圆铜业20万吨铜加工项目、华东电缆5万吨铜深加工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全市粗铜产能将达到40万吨,电解铜产能75万吨,铜加工产能95万吨,黄金30吨,白银1000吨,销售收入将突破1500亿元。
  骨干企业实力雄厚
  东营市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方圆有色金属集团电解铜产量位列全国第4位,金、银产量均列全国前10位,是山东省百强、全国500强企业;天圆铜业公司拥有生产高精度电子合金铜板带3万吨,高速列车接触线、承力索2万吨,棒材及规格丝10万吨、阳极板10万吨的能力;万达集团探测电缆的年生产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SDEMFB膜包线缆和潜油泵电缆的生产能力均居全国同行业前3名。另外,金玺铜业、亨圆铜业、迪赛机电等有色金属企业,在东营乃至同行业都占据重要地位,为东营打造千亿有色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2014年,4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方圆有色金属公司295.2亿元、鲁方金属材料公司282.2亿元、天圆铜业公司210.3亿元、亨圆铜业1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6%、6.1%和194%。方圆集团全年生产阴极铜54.8万吨、黄金19.6吨、白银376吨,阴极铜产量同比增长45.7%。天圆铜业全年生产铜板带3万吨、铜线杆10万吨、阳极板32万吨。其他企业规模也快速提升,金信新材料、金圆铜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2亿元、2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9%和36%。方圆有色、鲁方金属、亨圆铜业入围2014年度全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50强,分别位列第20、21、38名。
  技术装备优势突出
  技术起点高,工艺装备先进,是东营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方圆有色金属集团依靠科技创新,通过持续不断的精细化操作,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阴极铜产品质量世界第一,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铜、金、银等多金属综合提取的成套设备和工艺。方圆公司自主研发的“氧气底吹熔炼多金属捕集技术”,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国务院17项重点督导项目之一,先后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并作为“世界第四代铜冶炼新技术”被载入史册。国家将其作为“促进有色金属产业升级和振兴的重点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推广。借助此项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方圆公司实现了对尾矿、废渣、废气、废水等废弃物中铜、金、银、硒等稀贵元素的综合回收,对各类资源做到“吃干榨尽”,吨铜能耗和生产直接费用均创世界最低水平。解决了环境保护与开发资源齐步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掀起了世界有色金属工业变革,东营方圆成为世界工业领域循环经济、高新技术标准化的标杆企业。天圆铜业高精度铜板带、低氧铜线杆、电磁线等三条生产线均采用国际先进生产工艺,核心技术及生产检测设备从世界最先进的德国荣克公司、德国福尔默公司、日本生田公司等引进,产品质量居国内领先水平。亨圆铜业的连铸连轧生产设备国际先进,铁路电气化用异型铜导线项目列入国家级火炬发展计划。迪赛机电先后引进法国和德国的丝包烧结设备,是北方唯一的动车电磁线专业生产厂家。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东营市有色金属产业目前建有国家级实验室1家、省级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2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达到3%以上。企业拥有各类专利175件,承担了近30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任务,3家企业担任专标委委员。方圆公司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普渡大学、智利康塞普西翁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南大学、东北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合作,与智利国家铜业公司达成了技术服务合作协议,制定出一套先进的核心技术指标标准和6个循环经济链条配套标准;亨圆铜业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先后参与制订或修改《无缝内螺纹铜管》等10多项国际标准;迪赛机电参与起草了风电电机绕组线国家标准。在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各企业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方圆公司的“鲁方”牌电解铜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天圆铜业的高纯阴极铜、低氧铜线杆均被评为为山东省名牌产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复为全国唯一的“全国铜及铜材知名品牌示范区”。
  东营有色金属产业将借助“黄蓝”两大经济区建设这一机遇,以国家和省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机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国以及国内各省区在资源、产业、技术方面的互补合作,充分发挥东营的产业基地优势、龙头企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着力提高东营有色金属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把东营建成山东最大、全国知名、世界有影响力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将“高效生态有色金属产业梦”变为现实。 (聂维强)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