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途尽 冲刺号角已吹响
——上半年国际铅市场评述及下半年预测

2003年07月28日 9:15 153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2003年上半年全球铅市场基本面有所转变,LME铅价底部逐渐抬高,库存稳中有降。欧洲铅冶炼厂的关闭及中国精铅消费强劲增长,是上半年全球铅市好转的主要原因。这两方面的因素抵销了伊拉克战争和SARS疫情对铅市的消极影响,是支撑LME铅价走好的决定因素。 下半年,全球经济整体开始缓慢复苏,欧洲铅冶炼厂关闭对精铅供应的影响也将逐步体现。消费旺季的到来和贸易商的参与将会推动市场气氛,铅价继续向好的趋势是可以预期的。 上半年国际铅市场回顾 在欧洲铅冶炼厂关闭消息的刺激下,LME三月铅价1月份一路回升,在2月27日达到489美元/吨的高点;此后,伊拉克战争以及其它基本金属大幅走低带动铅价走软,3月份反抽后铅价开始回落,加之SARS病毒流行的打压,铅价在4月25日创下432美元/吨的年内新低。但铅市场供应出现局部紧张以及美元贬值,对LME铅价走强提供了契机,5月及6月,铅价出现V型反转的走势。6月6日,LME三月期铅上摸到年内高点489.5美元/吨,而LME精铅现货价格更是高歌猛进,6月底达到了484.5美元/吨,是继2月份486美元/吨后的次高点。1~6月,LME精铅现货平均价约456美元/吨,三月期货价格约464美元/吨。 供应方面:国际铅锌研究小组(ILZSG)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1~4月份全球产铅精矿89.5万吨,和去年同期持平,其中西方产量68.3万吨,同比下降了0.58%;亚洲精铅产量大幅增长,1~4月精铅产量为76.8万吨,同比提高了4.21%。 消费方面:国际铅锌研究小组的统计数据显示,1~4月份,全球精铅消费222.1万吨,同比提高1.79%。其中西方国家为178.5万吨,同比提高0.39%,精铅消费增长贡献主要来自中国(31.7万吨,增幅10.45%)、德国(13.7万吨,增幅10.48%);而美国精铅消费继续下降,1~4月消费量为50.1万吨,同比降幅达到5.53%。 从今年上半年铅市场供求情况来看,除美国外,全球其它地区精铅消费都出现了增长。中国市场精铅消费仍然保持快速增长,1~5月份精铅出口有所下降,但国内铅价保持高位;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市场精铅消费增幅较大,至少从短期看,德国经济已经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下半年在美国经济复苏的带动下,全球精铅消费将步出低谷。 下半年国际铅市展望 全球铅市场经过几年的调整,预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两年精铅加工费一直比较低,铅精矿一直短缺,铅精矿生产商热情比较高。安泰科预计2003年全球铅精矿产量完成286万吨,同比提高2.1%,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小矿山整顿基本完成,部分铅锌矿山增产。爱尔兰塔拉矿投入使用以及澳大利亚布罗肯希尔矿增产也将使西方精矿增长。 今年精铅产量预计完成653万吨,较2002年下降0.46%。虽然欧洲铅冶炼厂减产和关停将缓解精矿不足的矛盾,但很快将会被过剩的铅冶炼能力消化,铅精矿供应仍然是困扰铅冶炼厂的一个难题。因此,下半年精铅加工费不会有太大变化,仍将维持低位。 从国际铅锌研究小组的统计数据来看,1~4月份西方国家精铅消费基本上维持去年的178万吨水平,但东方国家中,中国精铅消费在汽车工业的带动下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今年精铅消费预计增长在8万吨以上。我们认为2003年全球精铅消费量将达到660万吨,同比提高1.23%,2004年全球精铅消费量将会回到增长轨道。 从基本面看,支持铅价走强的因素越来越多:铅冶炼厂减产以及消费增长决定了2003年全球精铅供应短缺,精铅供应地域不平衡又迫使消费者增加库存,特别是欧洲市场缺口更大;LME库存的锁定减少了市场流通量,库存中有效供应的部分减少对铅价又构成了相对支撑;美元贬值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基本金属价格相对下降,拓展了上升空间。因此,从基本面看,生产、供应、消费等各方面都对铅价走强构成了支撑。我们相信,LME铅价回升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从技术图形来看,LME三月期铅在经过1996年的下跌以来,形成了明显的大双底形态,双底的底部分别在2000年4月和2002年10月的410美元/吨位置,目前铅价受压于1999年下跌过程中的颈线位——500~550美元/吨区间,如果铅价在年底或明年初有效站到500美元/吨以上,那么就将结束4年的熊市,开始走出新一轮行情。短期看,铅价已经有效收复了年初失地,有望继续向2002年初高点520~540美元/吨区间进发。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