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蓝天常在需下哪些功夫?

2016年03月30日 9:33 17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通过严格管控、实施应急保障措施,一些地方蓝天重现。然而,严控期一过,硬手段一解除,蓝天数又会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蓝天之所以不能持久,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

   一是内生动力不够。环保法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但部分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平时没有下功夫狠抓各项污染防治任务。到了重大活动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突击采取一些停产、限行等非常规手段,成效难以持续。

    二是绿色发展程度不高。没有绿色发展的底子,也就没有环境保护的底气。比如,严控时期实施停产、限产措施的涉污企业,之所以还能一直经营,关键就是没有更好、更绿的产业来替代。究其根本,主观方面,对转型升级有畏难情绪;客观方面,产业层级总体处于中低端的基本国情还没有根本改变。

    三是环境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从环保部门牵头制定的管控方案来看,污染源本底调查详细、应对措施科学有效,说明对大气污染的症结和对策是比较清楚明白的,“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但在平常时期,由于环境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政令不够畅通,一些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3方面入手,力争实现“天天蓝”:

    首先,坚定决心,改善环境质量。改善环境质量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刚性约束。各地党委政府要切实把环境保护摆上突出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将每一天都当做严控期来对待,统筹部署,严格督查,扎实做好降煤、控排、禁烧等各项工作,坚决把雾霾降下来,让良好“气质”多起来。

    其次,加快转型,促进绿色发展。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生态环境“三分靠治理,七分靠转型”。必须要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度来认识,狠下功夫调结构转方式,为环境减负,用生态增值。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自觉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高资源环境使用效率,培育绿色发展增长极。

    第三,深化改革,健全管理体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文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作出了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要严格落实中央各项改革部署,明确“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分开、治污职责和环保执法分离”的原则,坚持党委政府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负总责,环保部门牵头抓督查执法,相关部门既要管业务又要管治污,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形成广泛联动、密切协作的强大合力。对于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体制改革,要确保工作的延续性稳定性。党政同责的要求再强化、环保队伍建设再加强、环保投入再提高。
 (王冠楠)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