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两会期间再论科技创新 引发科技界“同频共振”

2016年03月07日 9:14 373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几位代表不约而同谈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会场内外,不少代表委员、科技工作者,也就科技创新畅谈真知灼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所产生的“同频共振”,将科技创新的话题引向深入。

    5日下午,华北宾馆,全国政协科技界别的委员们热议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
 
   “我感觉到一种自豪和使命担当,不少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突破的领军人物就在我们中间:潘建伟委员的量子通信,张新民委员所在单位的中微子震荡,高鸿钧委员所在单位的高温铁基超导。”李自颖委员说,创新驱动吹响了科技人员奋发有为的号角。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61次提及创新,明确提出,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希望好政策落到实处,科研经费能“好钢用在刀刃”上,尤其能保证坐“冷板凳”搞基础研究的人能够得到稳定支持。

   合肥工业大学数学系教授檀结庆代表从手机微博上第一时间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的讲话精神。他说,总书记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这一点,对科技创新尤为重要。

   何力委员认为,政府的职责是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科技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实现。

   “如何用好科研经费比提高比例本身更重要。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不是优势了,必须靠创新驱动。科研经费的投入,目标应该是实现新旧动能转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方新说。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国政协委员潘复生表示,报告提出要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这是抓到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瓶颈和症结。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创新型国家关键要看有多少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目前,我国各种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分散。如果能够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整合汇聚创新资源,将有非常大的“创新供给侧”潜力。

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强调,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邓中翰表示,创新驱动最重要的是人才,我们应该通过国际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研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顶级人才,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