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局“十二五”新发现矿产地25处

2016年03月04日 16:9 331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记者日前从青海省地矿局获悉,“十二五”期间,该局继续发挥全省地勘工作主力军作用,牵头承担了全省13个整装勘查区中的9个,发现和评价了大场、瓦勒根、五龙沟金矿,纳日贡玛铜钼矿,多才玛、东莫扎抓、莫海拉亨、虎头崖多金属矿,卡尔却卡、野马泉、它温查汗西铁多金属矿,夏日哈木铜镍钴矿等一批特大、大中型矿产地,取得了地质找矿阶段性突破。
  地勘工作呈现五大特点:一是地勘资金大规模投入。2011年~2015年,青海地矿局共落实各类地勘项目1147项次,总资金59.97亿元。尤其是2012年,该局落实各类地勘项目269项,经费16.8亿元,达到历史最高峰。二是形成大兵团作战格局。合作和引进省内外优秀地勘队伍103家,组织勘查力量2万余人次,累计投入钻机1200余台、物化探设备960台(套),实施钻探150.8万米、硐探1.48万米、槽探199.7万立方米。三是野外生产设备、装备水平和能力迅速提高。钻探施工能力突破年10万米,实验测试能力达到年50万件。四是基础地质调查成效显著。发现了一批可供进一步勘查、具有寻找大中型矿床潜力的靶区。五是提交了一批矿产地,资源保障能力大幅增强,共提交普查基地24处,新发现矿产地25处、可供开发矿产地19处,新增铁矿石资源量2.19亿吨、铜镍铅锌792万吨、金176.1吨、煤炭1.3亿吨、深层粗颗粒相钾盐3.9亿吨。
  “十二五”期间,青海地矿局形成了新的资源勘查格局,取得“三大发现”:在祁漫塔格地区夏日哈木首次发现超基性岩铜镍矿床,探获镍资源储量110万吨,共伴生铜21.76万吨、钴3.81万吨,达到超大型规模,成为我国第二大镍矿床;在青海共和县首次钻获干热岩,井底温度达183°C;多目标化学调查首次在青海省东部发现3000平方千米的富硒、富锗土壤。实现“三大突破”:在那西郭勒发现BIF沉积变质型铁矿新类型,填补了青海省该成矿类型的空白;柴达木盆地西部深层卤水钾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为钾盐找矿开辟了第二空间;东昆仑镍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夏日哈木百万吨级岩浆熔离型镍矿床规模列居全国第二。形成“四个基地”:形成了祁漫塔格地区铁铜铅锌千万吨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青南玉树、沱沱河地区2个千万吨级铜铅锌国家战略储备基地,东昆仑千吨级金多金属矿勘查开发基地。探索出“三个新模式”:科技创新,开拓宏观思维,同时创建了“五龙沟”、“夏日哈木”、“大场”地质找矿新模式。
  “十二五”期间,该局积极主动融入青海“两新三区战略”(即建设新青海、创建新生活,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全过程,地质工作领域不断拓宽,技术服务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共提交10余处大型水源地,共和、贵德及大柴旦地热、干热岩勘查取得了新进展,遥感地质为全省矿山环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海东地区富硒、富锗土壤的发现为青海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同时,该局勘查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得到极大提升,获得矿产勘查技术方法和找矿重要基础研究奖励60项。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