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际矿业大事盘点

2015年12月31日 10:40 290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全球油价跌至谷底

今年伊始,WTI、布伦特双双跌破50美元/桶,创下2009年来新低;2月,WTI低至每桶43.46美元;11月,WTI首破40美元/桶大关。

点评:今年的油价随国际局势的变化起起落落,走出了一条下滑的波浪线。OPEC与美国的石油暗战让世界“很受伤”:除了倒下的油价,美国页岩油钻机数大幅下降,一大批依靠石油出口的国家财政吃紧,绿色能源发展速度减缓……对于2016年的国际油市,我们只能真诚地说一句:保重!

石油贸易商大举海上囤油

油价“滑铁卢”式的暴跌倒逼石油贸易商玩起了新花样——海上囤油。今年年初,瑞士维多、托克以及荷兰壳牌等能源公司预订了多艘超大型油轮,用于海上存储原油。

点评:石油商在日常运营中经常长期租用船舶,但大批量的长期订单并不多见,所以,上述被预定的邮轮很有可能是用来存储过剩原油的。这是一场赌博:要么油价回弹后大赚一笔,要么因油价继续下跌赔了夫人又折兵。

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启动

1月12日,韩国碳排交易市场在釜山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启动,成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2015至2017年,韩国将发放碳配额共159万个,其中电力和能源企业将获得73万个。

点评:在欧洲挽救碳市收效甚微,澳大利亚碳税法案黯然落幕的背景下,韩国碳市启动犹如一针强心剂,为低迷的全球碳市注入了新活力。不过,中国碳市预计在2016年正式启动,或将成为韩国的最大竞争者。

印度开放煤炭市场遇冷

1月底,印度政府宣布通过要约出售的方式,出售印度煤炭公司(CIL)最多10%的股权。此举不仅是印度有史以来最大的股权销售,也标志着印度朝破除国内垄断迈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投资商和煤炭生产商却对此兴致平平。必和必拓、英美资源、力拓等煤炭生产商均表示,暂不考虑进入印度煤炭市场的可能。

点评:长达42年的垄断给印度煤炭生产遗留下无数难以解决的问题。官僚主义、土地和环境审批困难,以及煤炭质量都成为令投资商望而却步的原因。加上近年来煤炭市场的低迷现状,无人喝彩也在情理之中。

石油巨头打响利比亚石油争夺战

3月19日,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在官网上发表“独立宣言”,称不会在利比亚临时政府和“利比亚黎明”之间“选边站”,将保持中立立场。未来,该公司将不听取任何一边的指令,完全进入自主经营和独立运作的阶段。

不久后,获得国际认可的利比亚东部政府创建了新NOC,意在挤掉位于首都黎波里的老NOC。两家公司围绕利比亚石油工业展开了激烈争夺。

点评:利比亚是OPEC成员国之一,拥有非洲最大的已探明原油储备资源,也是非洲第五大天然气资源储藏国。动荡的政治局势造成了利比亚新老国家石油公司共存的尴尬局面,石油业务不断遭受重创。利比亚到底能否重回160万桶/日的原油产量?让我们拭目以待。

俄乌气价之争再起波澜

4月1日,俄联邦政府宣布,将乌克兰天然气出口优惠政策延长至6月31日,并在现有价格基础上折价100美元/千立方米,相当于每千立方米248美元。

6月30日,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宣布,鉴于没有就天然气供应条款达成新协议,自7月1日起暂停从俄气购买天然气。

9月25日,俄乌双方经过谈判,在布鲁塞尔完成了天然气供气协议的草签。协议规定,俄罗斯对乌的天然气供应期限将维持6个月至2016年3月底,销售价格下调至232美元。作为回报,乌克兰同意为俄罗斯储存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用来转运到欧盟国家。

11月25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宣布,乌方预付款天然气用量已全部提取,在收到新的预付款前将停止向乌供应天然气。

点评:俄乌斗气始于2005年,早已不是“新”闻,甚至成了两国关系的“晴雨表”。不过,与以往俄罗斯强势断气不同,这一次乌克兰显得更有底气。除了对欧洲施压以图获得购气资金外,乌克兰还积极开拓渠道,从哈萨克斯坦、斯洛伐克、格鲁吉亚等引进能源。

壳牌收购BG通过全部监管审批

壳牌于4月向英国BG发起价值百亿美元的收购,堪称近10年来并购市场上罕有的大宗并购案。业内人士对其予以多番揣测,甚至认为无法顺利通过美国、欧盟、中国等多方的监管批准。

事实上,壳牌和BG“过五关、斩六将”,在2016年新年钟声敲响之前,顺利拿下了中国商务部的无条件批准书。在此之前,巴西、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已先后“开绿灯”。

点评:如果该交易完成,壳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也是迄今西欧最大的综合性石油生产商。目前拦在并购案前的最大障碍就是两家公司股东的态度——油价下跌趋势和BG不断波动的股价无时无刻不在增加着他们的顾虑。

伊朗重回石油市场

在数次延期后,历时12年的伊核问题终于告一段落——伊朗与谈判六方于7月14日在维也纳达成了历史性协议。

下半年,伊朗先是宣布未来几年内推出50多个石油勘探开采新项目,计划吸引外资300亿美元,借此将原油日产规模从目前的270万桶/日提升至570万桶/日;随后在11月28日,公布了新版石油合同的更多细节,为能源合作铺路。

点评:由于投资回报率差,许多大型石油公司都在收紧投资、削减开支,伊朗此时回归可谓“生不逢时”,更会掀起新一轮市场份额争夺战。伊核协议达成,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壳牌放弃北极海域勘探计划

美国内政部海洋能源管理局在今年5月“有条件”地批准了壳牌阿拉斯加北极海域钻探计划。8月,该公司相关项目获得美国政府批准,成为自从1991年以来,北极地区首个获得批准的石油天然气钻探项目。壳牌的地质学家信誓旦旦地表示,在该勘探区域地下蕴藏着多达150亿桶的石油储量。

然而,经过1个月的勘探,壳牌却决定放弃该计划。该公司称,虽然在阿拉斯加近海发现了一些油气的“迹象”,但并不足以推动进一步勘探,将立即停止这一海域的勘探活动。

点评:壳牌花费70亿美元证明了一件事,高成本项目很难在当前的低油价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油价低迷的大背景下,战略洗牌和资源优化对其长远利益显然更为重要。

OPEC:除了稳产还是稳产

6月,OPEC召开新一轮部长级会议,“维持产量不变”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12月的半年度大会在一片激烈的争吵中落下帷幕,各国甚至连产量限额都没有敲定。

OPEC月度原油市场报告显示,11月的月产量为3170万桶,创三年新高,打破了刚公布不久的3150万桶的产量上限。

点评:似乎没有什么能撼动OPEC维持产量的决心,毕竟,放弃自己的份额就相当于在邀请别人来拿走它。约束力越来越弱的OPEC是否会同多数组织一样,成员就此各奔东西?没人能给出答案。

埃及沿海发现大型天然气田

8月30日,意大利能源巨头埃尼宣布,在埃及沿海发现了埃及乃至地中海海域最大的天然气田,储量高达8500亿立方米。此次发现具有历史性意义,将改变埃及超过60年的能源短缺局面,其产量有望满足埃及未来10年的天然气需求。

消息一出,埃及能源业一片欢呼。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批准了评估项目,以便尽快实现开发。

点评:埃及曾经是能源出口国,但随着本地需求逐渐增加,近几年已变成能源进口国。现在,埃及终于有机会重拾地位,甚至成为可以媲美伊朗的能源大国。

澳洲煤矿出售价创新低

今年8月,巴西淡水河谷和日本住友商事公司决定将其共同拥有的、价值约6.31亿美元的澳大利亚动力煤矿Isaac Plains以1美元的价格出售。

该煤矿曾被称为澳洲“最令人兴奋”的大煤矿,储量高达3000万吨。收购方斯坦莫煤炭开发公司表示,计划在2016年上半财年使该矿重新开工,按照目前的煤炭价格,矿厂还能再运营3年。

点评:经历了希腊债务危机和中国股市大跌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仿佛患上了“熊市综合征”,在一轮又一轮的下跌过程中,再创纪录新低。

IEA:新官上任 改革图存

2015年对于国际能源署(IEA)而言,算得上是启动革新之年。8月,IEA原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走马上任总干事一职后,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改革的进程。他在年度能源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了推动IEA现代化进程、增强包容性的愿景,强调向新兴经济体敞开大门。

就在这次会议前后,墨西哥、泰国、摩洛哥分别表达了加入IEA的意愿;巴西、印度和南非也积极推动相关进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也在本次会议上正式成为IEA联盟国,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

点评:成立于1974年的IEA原本是“欧美石油消费国代言人”,不过,随着国际能源市场格局的发展变化,其身份及权威地位却双双开始动摇。和固执的OPEC不同,IEA选择向更为包容、覆盖面更广的全球性能源组织的方向发展,其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OECD新协议限制政府补贴燃煤电厂

11月17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达成了一项历史性协议,将减少对燃煤电厂的政府资助。该协议将迫使日本和韩国首次限制对燃煤发电厂的援助,欧盟计划到2018年结束国内煤炭补贴。

届时,只有符合最严格的环保标准的燃煤发电厂才能得到补贴。奥巴马政府预计,全球提交提案的燃煤发电厂约85%都不符合这一标准。

点评:对于煤炭行业而言,这是巴黎全球气候变化峰会之外的又一大打击。面对成本和环保的选择,发达经济体站在了环保这一边。煤炭遭遇前所未有之冷遇,甚至沦为西方国家借喻“不幸”的调侃语:如果想告诉别人你过得不好,那就邮寄一块煤炭给他吧。

巴西铁矿坝溃决引发生态忧虑

巴西东南部米纳斯吉拉斯州一座铁矿的两处尾矿坝于11月下旬决堤,约6200万立方米尾矿水混合矿渣倾泻而下,山脚下6座村庄顿时一片狼藉。环境专家称,未来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将会遭到破坏。

巴西政府随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巴西萨马科公司就这期“巴西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支付超过50亿美元用于善后。

点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赔偿协定刚敲定,巴西溃坝事件就再次敲响了警钟。无论何时,各公司都应该牢记安全第一,再多的赔偿也抹不平受害者内心曾经的伤痛。

美国解禁原油出口

12月18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先后投票通过解除美国原油出口禁令的条款。该法案在获得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后正式生效,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终于划上了句号。

点评:从年初就传得纷纷扬扬的禁令解除,终于尘埃落定。长期来看,此举将改变市场对美国油气产业基础设施的预期,为该产业吸引更多投资,带动就业。这也意味着,美沙之间的石油暗战将愈演愈烈。

英国告别煤炭时代

英国最后一家深层煤矿于12月18日正式关闭。英国政府还宣布,到2025年将关闭所有燃煤电厂,彻底转入“后煤炭经济”。

点评:曾几何时,煤炭是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血脉,与大英帝国的国运密切相连,如今也变成了明日黄花。对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借鉴英国多年来在减少煤炭使用、实现能源转型方面的经验教训,制定出有针对性措施,避免“毒雾事件”再次发生。

美国允许私人企业去太空采矿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12月签署了一份法案,允许私人进行太空采矿,鼓励国内发展航天经济。该法案还取消了对太空创业公司的诸多限制,并规定“美国任何参与小行星或太空资源商业复苏计划的公民都有权获得小行星或太空上的任何资源,包括根据适用法律获得拥有、运输、使用或销售小行星或太空上任何资源的权利”。

此外,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太空采矿方面开展的合作研究还证明,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开采矿产资源的成本比在地球上建造最大规模的天然气终端还要低。

点评:太空、海底、地底,随着深部探测技术的发展,人类开采能源的范围越来越广。你准备好迎接“来自星星的矿石”了吗?

LNG市场逆势大繁荣

年初,能源咨询机构道格拉斯-韦斯特伍德发布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LNG市场都将处于供需两旺的状态,产业投资总量将比过去5年增加90%以上。其中,尤以非洲、大洋洲、北美、亚洲等地的发展速度最受瞩目。

2015年LNG市场的种种表现也印证了这一预测。不仅北美的加拿大、美国开始角逐LNG出口;日本的电力企业从LNG低廉的价格中大大获益;就连昔日的煤炭消费大国印度,也在成为了亚洲LNG进口的后起之秀。

点评:预计2020年,全球LNG市场将被分割为三大区域,分别为包括美国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以及南美和欧洲在内的大西洋盆地市场、包含日本在内的亚太市场以及包括印度在内的中东市场。有资本与精力的企业或可投身其中,一展身手。

智利推广海水淡化技术

智利国家铜业委员《2026年矿业用水量预测》调查报告预测,到2026年,海水淡化可以满足智利铜矿行业淡水需求量的一半左右。其中,增长最多的地方是Antofagasta、Atacama、Coquimbo和Tarapacá等比较缺水的地区。

点评:采矿业的巨大耗水量向来是导致矿业公司和当地社区之间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地居民担心采矿厂会污染当地水质并减少可饮用水量。智利的海水淡化项目未尝不是一个解决纠纷的好方法。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